講者介紹

環品會公共及國際事務召集人。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INDCs是一種氣候行動的創新,從top down到bottom up 更能實踐國際社會的民主精神,也因此,國內外的民間組織也是引領新氣候公約成功的重要動能。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各位朋友大家好!大概一兩個月前,我們董事長就說我們要來辦一個邁向巴黎新氣候公約時代論壇,我說:「好阿!那就辦阿!」他說:「那其中有一個題目叫做民間參與新氣候公約動能,虹儒!你就去講吧!」我說:「什麼?」那我到底可以講些什麼,因為其實我加入NGO也才一年多,我畢業也才三年多,我到底可以代表多少民間的聲音來談民間參與新公約動能,後來我就想阿想,就覺得,今天的活動其實在我的眼前我就看到了三個民間的動能,第一個動能就是我們今天所有在場的工作人員,其實全部都是我們同仁,我們並沒有請任何的工讀生,那你們也可以看到我們董事長自己身兼主持人、身兼招待,還身兼台控,舞台上的精神人物,更不要說我們在後面,所有的簡報以及整個活動的籌辦,剛剛看我還在後面跟講師催場,現在就變成我自己在台上,所以在我看到的第一個動能當然就是,我們其實每個人,都願意為了新氣候公約,為了這個氣候、為了環境,而身兼多職。所以請大家為我們工作人員鼓個掌,謝謝!第二個動能,我看到今天我們的講者,其實大概都是一個多月前才接到我們的電話,然後每個講者都非常的勇敢,也非常的有責,挑戰這個任務,因為其實TEED這種講法,或者是這種舞台式的演講方式,對很多在氣候界長期工作的,不管是學者、老師、或是政府官員來講,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但是他們願意今天站上這個舞台,來跟大家談,他們認為的動能,他們怎麼去關心這個事情,尤其是,現在社會上有這麼多可以關心的事情,他們卻願意投入,那當中當然有民間的動能。所以我看到了,這是我們第二個動能,那我們也為這些講者鼓個掌!
[02:42]第三個動能!第三個動能是,我們這個活動其實才一個多月,然後我們又辦在禮拜四,禮拜四呢不是星期五,Thank God It’s Friday!就是一個很棒的禮拜五,也不是逃避的Blue Monday!就是我禮拜一不想上班,我來聽,而是在一個中間,就是周間一個,理論上大家不會缺席在自己的工作,或自己活動的場合,然後大家還願意來,那大家的背景呢,其實也是非常的多元,不管你們在哪一個角落,其實你都非常的關心,今天這個論壇叫做邁向巴黎,但是顯然我們不會帶你們去巴黎,第二,我們這個論壇的副標題名稱是「新氣候公約時代」,但是新氣候公約也都還沒出現,所以我們也沒辦法保證,新氣候公約會出現,但是我們可以說,在這樣的時代,大家都還是願意來,今天有將近一百位的觀眾,為自己鼓掌,你們是我們第三個動能。所以看到這三個動能之後,我就覺得,诶我懂了!我懂了為什麼民間參與新氣候公約,這個動能在哪裡,所以我覺得我比較有勇氣來講這樣的題目。

在開始之前我可能要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2005年,好!2005年,你們大概第一個想到的會是什麼?就是京都議定書,但是我要講的不是京都議定書,2005年,聯合國總部辦了一個會議,是第二屆的青年大會當年我高三,有這樣的機會去參加了!為什麼聯合國在2005年要辦一個青年大會呢?因為在2000年的時候,聯合國訂了共8大項的千禧年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e,但是過了五年,他發現,好像距離可以達成遙不可及,所以他們就緊張了,緊張的狀況底下,催促學者、催促政府、催促各國,好像也都很難,你們也知道千禧年目標並不是一個公約,他只是一個目標,所以在這樣的狀況之下,他就要去啟動青年的力量。

[05:00]就辦了這樣的會議,我參加的是第二屆,也都還在成形的階段,第二屆的青年大會,希望青年的力量可以進來,去影響、去推動千禧年目標,這樣的狀況之下我在參加的時候,我發現,這個力量,給了我一直往NGO這塊繼續發展的力量,因為我發現在那裡,我們不談,同時那一年發生了京都議定書,但是京都議定書在哪裡,它在國家,它在國家談判代表,它在相關的研究者IPCC、聯合國的其他附屬組織,但是在千禧年計畫,在這樣的青年會議,我們談的是什麼?我們談的是,當下我們要做什麼,我們該怎麼做,我們該怎麼達到這個沒有任何約束力的目標。所以我用這樣的經驗,回頭再來談,我今天要談的民間動能。第一個當然我們要談民間的動能,我們要看一下現在新氣候公約,它有什麼樣的趨勢,可以讓我們往這樣的動能前進,那當然還有,新氣候時代,我們需要哪樣的精神,以及NGO的動能和民間的動能在哪裡,突然好像變得很嚴肅這樣子。好!所以第一個呢,我們看到的是,這個趨勢是什麼?剛剛很多老師及前輩,其實都已經講過動能是什麼,我只講一個東西,過去是TOP DOWN,各個國家、各個代表來,由歐盟來領軍,訂下了這樣的目標,但是我們發現,在多年之後,歐盟的目標,其實是容易達到的,然後他們很快就達成,所以其實我們所謂的TOP DOWN,這樣子的一個方式,很快的就變成TOP 「DOWN」,它真的是沒有很大的驅動力,所以在新的氣候公約,我們從INDC開始,推動BOTTOM UP,在這樣BOTTOM UP的體系底下,讓各國去提交INDC,讓所有的資訊去透明、公開,我們就可以去監督,我們可以去參與,以及我們可以去推動事情。有了這樣的BOTTOM UP,所以我們的動能在哪?民間的動能在哪?就在這個TOP DOWN已經真的DOWN的時候,BOTTOM UP真的去UP起來!再來談,在我們有這樣的目標的狀況底下,我們要什麼樣的精神,這樣的精神我們環品會理解為一種國際民主原則精神的一種實踐。

[07:30]過去的公約,大家也都知道,大部分其實是軟法,那當然有少部分有一些制約性跟約束力的硬法,但是不管怎麼樣,我們可以看到INDC,甚至是在氣候公約這件事情上,它開始有了一個民主的一種可能,什麼叫民主的可能呢?我們發現它在機制的設定上面,多於目標的設定跟目標的懲罰。什麼樣的機制?當然包含了審查機制、程序機制,什麼樣的程序才能夠有效的去監督以及參與;審核的機制,例如:SBSTA跟SBI它本來都存在了!以及透明跟監督,唯有資料透明跟監督呢,其實我們才有辦法去更加的參與,才有辦法「萬馬奔騰」,才有辦法去監督。所以最後,我來談一下NGO的動能跟民間的動能是什麼,我們民間的力量,其實就是一種「獨立」,但是我們不是「獨力」,我們不是自己一個人在進行的,這些圖,都是大家可能耳熟能詳的一些國際組織,這些國際組織在這麼多年來,其實一直都有在參與在這樣新公約的時代裡面,在這個BOTTOM UP的時代裡面,它們的影響力只會越來越大,而這個影響力的增加,它們不是自己、或一個國家政府體制內的增加,它們是帶動了整個社群,帶動了整個社區,以及帶動了整個跨國界聯繫的能量跟動能的增加,這樣子我們才可以去面對我們未來氣候的問題,以及我們人文自我的問題。不只是國際的,其實國內我們有很多國內的民間單位也都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面去深耕,那這樣的深耕呢其實也是獨立不獨力,也是去帶動了很多樣的計畫,帶動了很多樣的人去參與、去進入,所以其實我們可以看到,民間的動能、NGO的動能,以及我們未來在新氣候公約時代,我們要怎樣去往前,一切都一目了然,那我謝謝大家!

[10:00]主持人(謝英士董事長):剛剛你客氣沒有把你2005年的照片稍微放出來,高三然後就代表青年,然後到聯合國去發言,其實也是難能可貴,然後在環品會一年,其實因為我在環品會才八年,如果她一年就有這樣的功力,我實在是非常敬佩妳,因為她是學政治思想的,一點都跟環境沒有關係,所以我想在這裡,也許跳開來談氣候變遷,我想請問妳,你在環品會工作了一年,你覺得我們這種,所謂的做公益的這種,就這種驅動力到底對你來講是什麼?

邱虹儒:做公益其實我覺得,每個人都會想要做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是多過於他自己為他自己好,或者是讓他自己更好的事情,那當然公益也可以讓一個人更好,有很多團體也會去說就是行善嘛!就是一種修練,但是我覺得做公益最大的驅動力,有時候不完全是內在的動力,有時候也有外在的動力,因為有人堅持這樣的事情是應該要做的,所以有時候當我們自己內在動力有點不足的時候,其實我們看到這樣的東西我們會有反應,那我覺得這個反應,就是公益心,所以公益心我覺得不是每個人要求諸本心,就是從自己的內心去尋找這個,某種道德的根源,那我也覺得,不是一種要有魄力、有壓迫、或者是有某種制度性的,例如我們有多少時數,然後來去約束,然後來讓人可以去體會,當你看到,或你發現,有人這麼做,而且這麼一直做的時候,你會有好奇,為什麼他這麼做?然後你去參與,然後甚至你去做了,你會對別人的反應,對別人的倡議,會有一種影響,影響了你自己,我覺得這才是公益心,好像有點哲理,希望大家聽得懂!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