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林子倫教授,現職為臺大政治系副教授,專長為國際環境政治、能源與氣候政策、審議式民主、參與式治理等,多年投入在推廣全民對於國際環境發展的認識,並且是國內城市環境建構與城市環境外交的推手。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面對極端氣候的影響,城市的角色尤其重要。城市治理最貼近人民的生活、產業的活動。一方面,城市在災害管理上,扮演第一線的指揮中心,從氣象判斷是否停班停課、到勘驗脆弱地區推動預防工程。另一方面,在對抗氣候變遷的行動上,城市在減緩、調適、資金和技術上也是極重要的行動者。最後,如何邁向一個綠色城市?城市的治理,如何從政府到民間,綠色轉念?從建築、道路、土地配置、運動、健康、商業活動、甚至大型慶典活動和建立綠色思維、推動綠色永續城市。

顯示完整內容

逐字稿

各位大家午安,很高興今天有機會來跟各位分享,關於氣候變遷在整個全球趨勢的角色,這非常重要。,大家在看整個全球氣候變遷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新的角色崛起,像是城市。我們可以說城市化也是一個在二十一世紀,面對的一個新的挑戰,兩百年前,我們整個大的都市裡,大概只有倫敦、巴黎,是超過百萬人口的都市;可是今天,我們全球大概已經有百分之五十的人口,居住在都市當中。所以我們可以看到今天在全球氣候這樣重要的議題裡、重要的角色,必須重新處理。在談城市之前,必須先整個梳理一下,今天怎麼來思考全球氣候治理的議題。簡單可以說,它有幾個面向,第一個它是多主體的,也就是說它不只是傳統的民族國家,在聯合國的層次、也是由各國家來主導氣候的談判,其實有非常多的國際組織,NGO,甚至現在大家談到的城市,都是重要的主體。另外在氣候議題裡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他是多層次,也就是在聯合國這樣的體系裡,一個超國家的體系,如歐盟的體系,個別國家的體系,甚至DOWN到各個社區城市的體系,我們都能看到氣候變遷的議題,不只是專注在我們傳統認為只有國家,甚至有些認為只有聯合國可以處理這樣的事情。另外為什麼氣候議題這麼難解,其實我們很清楚,他不是只有我們現在大家在專注的減量議題,我們從一九九七年,京都議定書,看到全球把重點放在減量,而還有很多國家躊躇不前,因為,它給很多國家非常大的壓力。那我們慢慢感受到了,其實,他是一個非常多面向的議題,除了減量、調適,很多新的能源技術,甚至現在談的氣候基金,這些資金,都變成影響全球公約非常關鍵的因素。

[02:38]

所以,為什麼都市化或是城市?在二十一世紀,非常關鍵,今天全球已經有半數的人口住在城市裏面,我們展望未來,在2030年,會有將近三分之二的人口住在都市,換句話我們今天思考氣候變遷這個議題,不只是在全球或是個別國家的思考,我們居住的整個空間環境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必須把這個放進一個整體思考的脈絡當中。以整體來看,城市與氣候變遷、所有的城市,目前佔了的大概零點一二的地表面積,,可是他目前占了大概超過一半的人口。最特別的是我們有百分之七十五的能源,和百分之七十五的二氧化碳,甚至更高,是來至於城市的排放。換句話說,我們今天在處理氣候變遷這樣的議題,或是溫室氣體減量的議題,如果不把城市做為一個單獨的層次,或是一個分析單元,其實我們可能會忽略很多重要的面向。這也是為什麼,全球、包含聯合國,還有很多城市的組織,越來越重視從城市的角度來出發,我們也看到,其實城市跟都市化跟氣候變遷之間,這裡面有非常複雜的脈絡,它的相互關係影響很大。 IPCC(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2007年的第四次報告,首度把都市化的議題,變成非常重要的面向,他提到,我們有越來越多的熱浪或是乾旱這種極端氣候,會對於我們現在生存的都市,產生很大的挑戰,特別是,我們全球很大的重要都市,都是在沿海,包含如果放到我們台灣的脈絡,我們重要的都市,其實離海岸都不遠,所以,這些海岸的城市面對現在氣候變遷的海平面上升,以及其他的衝擊,他脆弱程度,其實不亞於我們過去從國家的角度來思考這個議題。而從地方的角度來思考這樣全球的議題,在今天也不是一個新鮮的事情,其實從1992年、或是1990年,我們在思考地球高峰會議的時候,就有從地方的角度來思考,所謂全球的環境或永續發展,這樣的一個概念。

[05:00]

所以今天把全球氣候變遷,拉到一個地方的層次來思考,從全球的脈絡來看,其實是有跡可循的,從這一張投影片裡面,我們可以看到,從1992年到1995年、到1997年,甚至到2002年,有不同的城市網絡跟脈絡,一直在進行,甚至1997年,京都議定書通過之後,雖然很多主要的國家,退出公約,或是甚至不簽屬,可是全球的城市對於氣候變遷,或是對京都議定的承諾,其實不亞於國家的承諾,我們看到了2002年就有很多的國家組織,一起來處理這樣的議題,到2005年,美國也有一個城市首長聯盟,有別於小布希對這個議題的抗拒,他們也成立了美國的城市首長聯盟,對氣候議題更積極的承諾,所以可以看到從地方出發,已經是全球不可逆的趨勢,這裡面當然大家最常提到的就是所謂的ICLEI,這樣的國際倡議組織,當時在歐洲其實就已經有很多類似的。以城市為主體,從環境、能源或其他議題出發,當然ICLEI是在聯合國資助下成立的組織,展現了更強大的企圖心,不只在1992年、1993年陸續推動氣候保護計畫,來促使很多的地方城市開始思考,怎麼來做溫室氣體的相關減量、跟相關的議題設定,當時他在多倫多成立了這樣的城市氣候保護計畫,希望設定減量目標,採用很多的方案,研擬很多新的議題,所以這樣開啟了一個,全球從城市角度出發的新浪潮,事實上到2005年為止,已經將近六百多個城市加入,而到今天,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一千兩百多個城市,加入了城市氣候保護計畫,事實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地方行動,有可能撼動國家為主的行動,當然不是沒有遭受挑戰,我們可以看到,在全球脈絡下,基本上,還是以國家為主體,國家有很多的優勢。因此這樣的城市行動事實上也碰到了很多的挑戰,透過這些城市網絡的連結,他們可以有更多直接的學習,我們也知道,當然,單一城市的努力還很可能受到其他外部性的挑戰,這也是我們現在,碰到的大威脅。

[07:39]

整體來看,我們也看到了城市在整個氣候變遷,他可以扮演一個,從國家層級到地方層次活動的節點,他可以讓全球的脈絡,透過城市這個層級,來推出很多的方案與實踐,從都市的規劃、到運輸與建築。另外,我覺得從城市的角度,他可以開展另外一波的環境外交跟氣候外交,透過氣候,或氣候環境,透過城市,把全球的氣候網絡這樣的議題,連結到國家層次形成另外一個綿密的角落,所以我相信,透過城市這樣的脈絡,放進聯合國的新的討論,包含在今年年底的新的公約,我們都可以看到,它已經成為,在所有公約裡面,不可或缺的角色,那我們展望未來,不管就全球城市或台灣城市而言,他都會是一個非常關鍵,而且值得努力跟期待的一個面向,以上,謝謝大家。

[08:50]

主持人(謝英士董事長):簡潔有力。我剛剛講說,我們這一個單元是有關氣候公約的新趨勢,城市非常重要。我相信,將來台灣在講城市的氣候變遷,一定都會想到林老師,因為他就是那個跑第一棒的人,就是完全投入心力,希望能夠把這個地方的城市,氣候治理做得更好。聽完你的演講,我有兩個小問題,一個比較簡單一點,推動城市的氣候變遷相關工作這麼久,你覺得當一個氣候市長,大概需要有什麼樣的條件。另外一個稍微難一點點,最近高雄、雲林都有一些地方,因為氣候變遷的理由,制定了一些相關的地方自治條例,但是跟中央有一些牴觸或者衝突,不曉得你怎麼看?

林子倫:是,我覺得,其實有越來越多的趨勢,已經在說明在氣候變遷議題上的考慮,有可能市長比總統還重要,因為事實上有很多第一線面對的挑戰跟問題,市長是最了解的,而且事實上市長掌握了很多的都市規劃、都市建築,還有很多的第一線的規劃條件。所以事實上我們的期待,可以從很多其他國家的概念看出來,如果首長有政治的領導決心,特別在氣候議題上,過去在西雅圖、巴黎、紐約,這幾個城市,基本上,他們的條件都非常的嚴峻,但是因為首長的政治決心,擬定了長期的方案,然後不看短期的利益,他們其實可以把城市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做更好的脫胎換骨。當然從台灣本土來看,我覺得這裡面其實碰到很多的挑戰,譬如說我們過去在很多氣候跟能源的相關議題,基本上都還是以中央為歸屬,所以我覺得在這裡面,在中央跟地方之間,我們必須重新來思考,在氣候的新挑戰之下,怎麼來釐清中央跟地方的合作跟權限的關係,因為他不是我們過去傳統的合作關係,他必須是新的協力關係。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