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經濟部水利署水源經營組組長,林元鵬組長82年起從事公職,93年起至今辦理水資源經營管理調度及規劃工作,尤其在水資源及水庫經營管理的幕僚及實務推動均有豐富經驗。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1992年所提出的二十一世紀議程(Agenda 21),將永續水資源發展列為未來各國發展之重要議題,並於水資源永續發展行動計畫綱領指出「水資源品質與供應的保護」的重要性,並建議應用整合式方法發展、經營、與使用水資源。我國的水資源在豐估不均及氣候變遷下,要怎麼做水資源的分配呢?

顯示完整內容

逐字稿

我的簡報含有三個部份,主要談到台灣整個水資源的條件,第二部份談到因應未來氣候變遷的影響,使台灣水資源改變,怎麼去面對跟應付。事實上,現在政府針對未來水資源有一套長程的規劃,第三部份是針對現在全國缺水的狀況做簡短的說明。首先,在台灣水資源的資本條件上了解台灣雖然雨量很高,一年大概2500毫米,約是全世界平均值的2.5倍,但是台灣的地形的條件是山高、河川短又湍急,所以大部份的水留不住,尤其現在人口密度又高,所以每個人分配到的水量,只有全世界平均值的六分之一左右,相對而言是一個缺水風險較高的區域。除了剛才特別談到的整體水資源條件外,因為台灣降雨不均,主要集中在豐水期,大概是從六月到十月左右,因為這段時間剛好是台灣的颱風季節,剩下的時間都是不均勻的,尤其以南部最為明顯;對高雄區域來講的話,大概80%、90%都是在豐水季節,從每年十月到隔年五月,大概都沒有水,這也可以看出為何台灣容易缺水的原因。台灣雖然一年下2500毫米的雨量但大多是看得到吃不到,因為主要是在颱風時期下的雨水,卻有六成都直接流入海裡面,剩下兩成的水才是真正拿來用的水。能用的水將近180億噸到200億之間,其中200億噸的水裡面,農業佔了7成、工業佔1成、民生佔2成,接下來會再詳細說明。

[03:00]

剛才談到台灣水資源的基本概況後,要了解到我們現在面臨到什麼樣的問題,又該如何去面對。先從剛才特別談到的,因為人口密度高,從民國40年到100年期間,人口一直持續往都市集中,現在104年人口大概兩千三百多萬,集中到都市以後,用水的調度會越來越困難。從這邊的資料可以看使我們了解到,在早期民國4、50年的時候,主要都是農業用水,後來隨著整個型態的改變,慢慢轉成民生用水跟工業用水,尤其是工業用水,大概在民國60年左右蓬勃的發展;人口的民生用水,是隨著現在的進展而慢慢增加,也可以解釋為早期都是農用水,因為以農立國,後來隨著時代不斷改變,產業結構改變,用水的結構也慢慢改變。接著來說明,對於水資源調配上的原則,事實上水是屬於國有財,水資源是國家所有的。所有的民眾、廠商或各個機構,如果需要用水,則必須要經過水利法取得水權跟後續分配,並非能任意取用的。另外,遇到緊急狀況時,例如乾旱時期,也要針對水的部份,依水利法第十九條來做限制,也就是當發現有缺水的疑慮時,便會從70%的農用水做適度的調度,因為農用水的特性是其缺水的忍受度比較高,而且在調度過程裡面,只要做適當的管理後,水調度的量是足夠的。所以,缺水時就會從農用水做適當的調度,以便工業、民生使用,尤其是民生的部份,萬一遇到分區限水,其影響是非常嚴重的。在民國93年左右,高雄也曾發生缺水事件,當時對很多民眾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接著針對未來的氣候變遷影響,要了解到水資源的課題相當重要,誠如剛才李組長所言,氣候條件逐漸改變,我想各位很關心台灣環境,全世界的氣候變遷已是明確的方向,氣候變遷的影響也對水資源的設施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面對未來的雙重影響,則必須要有萬全的準備,再從以下四個議題來說明。

[06:24]

首先是節約用水的部份,還有有效管理的部分,另外如何增強跨區的調度跟淨水場幹管之間的調度能力,最後是各位比較關心的議題。我們常常以為政府只會蓋水庫,現在的時空環境在改變,在過去興建非常多水庫,但大概近十年來,目前只有一座水庫還正在興建而已,水庫的興建幾乎是非常困難,最主要的原因是較好的水庫壩子,相對來講是稀少的;第二個是外界對環保的議題非常關心,擔心蓋水庫以後對環境、對居民或群體產生影響,會有很大的衝擊,所以並不是只有蓋水庫,而是透過多元開發的利用,來面對未來的發展。在節約用水上,可以分成三個部份,首先是農業的部份,現在農業比例大概佔了7成,後續會再跟農委會共同努力,朝向更多元的灌溉制度來調整;因為台灣以農立國,主要都是水稻的耕作,是否可以轉型成比較不會耗水的產業。第二個是有很多的渠道,能否將它做成降低漏水率的渠道,透過很多管理的制度,像剛才特別談到,雇用掌水工管理水門,讓用水量大幅下降;針對工業用水的部份,現在很多老舊的工業區的接水率還是不夠高,大概只有65%左右,希望能提升製程的回收率,並達到一般大約75%的水平;一般民眾的用水量,現在每人平均是一天268公升左右,希望可以往下降,但很多的觀念是需要大家慢慢建立的。再針對有效管理的部份,很多關心水資源議題的人們都會認為說,自來水的漏水率那麼高,為何不去改善,而要蓋水庫?這個議題非常重要,也是政府部門花非常多時間跟精力去投入的部份,早期的漏水率,以台灣來講大概是20%,23%、24%都有,但是近年來因為投入足夠的經費改善以後,現在漏水率大概降到18%左右,未來則投入約十年的時間去改善漏水率,使之下降到14%左右,但是這樣水平只是跟現在全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差不多而已,但我們的目標絕對不是只有這樣,應該要再投入更多資本降低漏水率,因為台灣的水資源條件,事實上是比很多國家嚴峻的。

[09:40]

再來此頁特別談到,關於水力排砂的部份,很多老舊水庫缺乏水力排砂,導致容易淤積,希望將來的重要水庫,例如曾文水庫、石門水庫、南化水庫,要興建水力排砂,以利用颱風時期將水順利排除。當然大家也會關心的議題是:水庫淤積這麼嚴重怎麼辦?可能以為用砂石車、怪手去清除就好,事實上,一輛砂石車能在的泥沙只有14立方,即使一萬部砂石車也才14萬方,一般水庫都在高山裡面,高山道路狹小,砂石車如果每分鐘來回,一分鐘兩趟一年也不過才清除十萬方、二十萬方,但是大型水庫一年下來就來有兩、三百萬方的泥沙要清除,根本來不及,所以針對大型水庫,必須要有全方位的想法:從源頭改變,在集水區上游跟農委會做好水土保持,讓砂減少下來;在庫區裡面,必須用砂石車跟怪手去清除,但是接近庫區以後,水力排砂是最重要的,因為水力排砂所能排除的量,大概佔整體的入砂量的約三到四成左右,一年可以排一、兩百萬方才是最有效的;當然平常抽泥效果也很好。現在透過平常抽泥到下游的河道,再利用颱風把泥砂帶到下游的海岸線或河川裡面,這個方法讓河川裡有一定的泥砂量,海岸線也有砂源可以補充,而且沒有泥砂去化的問題,效果非常好。在面對未來的疏濬工作,不只是單純用怪手去挖,事實上是一個全方位的想法。

[12:00]

針對彈性調度,高雄的水跟台南市是互通的,在颱風時期台南的水可以支援高雄,例如台南現在缺水嚴重,高雄的水就往北打,使之互通,相互支援,當然整體的能力就會提升。最後是各位較關心的議題,針對未來的氣候變遷,在水資源的開發工作上,不是只有蓋水庫,蓋水庫固然很重要,但是必須要更全方面的思維,包含再生水的利用,將民眾的污水,重複再利用,例如整個新加坡沒有高山、沒有大型水庫,但是為何新加坡的供水可以如此穩定?就是透過海水淡化,害水淡化後,重複利用再生水,新加坡的水從來沒有排出去,就一直重複再利用,事實上臺灣也要推動這一塊,現在高雄已經談好,在臨海工業區那邊已經有再生水,將來一天約有五萬噸的量都已經談定了。

[13:30]

海淡水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相對而言成本是稍高,大概每噸水是30塊錢,比現行的自來水的成本是高了一些,但是也是必須要去推動的方向,而所謂的伏流水,就是地底下表層的水,這部分的水很乾淨,但是對水源補充的效益,並沒有那麼的高,因為它跟河川的水是互通的,大概是十到十五公尺的水,例如高屏溪攔河堰供應整個高雄70%的水量,它就是伏流水且可以取用,水質非常乾淨,但是一旦取水,高屏溪攔河堰的水就會降低下來。第三部份是談到缺水時的決策過程,今年剛好遇到這68年以來,從中央氣象局有氣象資料開始,下雨量是這半年來最低的,也造成從台中到桃園地區,所有的水庫幾乎是歷年來水位最低的一年,全面性的最低的一年。今年的旱情是相對過去的每一年都要嚴重,高雄現在也是第二階段限水,屬於缺水狀況。好在高雄是河川形的流量,有好處也有缺點,好處是只要有下雨,水量就上來;缺點是長時間沒有下雨,水庫就沒水進行調蓄。這是目前正在進行缺水的調度的工作,調度的過程請各位來參考,是要讓各位了解到,我們每年都有時間表,每次颱風時期過後,大概十、十一月時就會評估水情,再由各區水資源局了解整體的水資源狀況,接著是水利署到經濟部由下而上做滾動性的檢討,讓水資源調配是有制度、次序的。

[15:50]

現在的燈號狀況請各位參考。例如高雄目前是橙燈第二階段限水,只有中部地區是綠色跟黃色的燈號,屬於第一階段的部份。這是目前水庫的情形,讓各位了解降雨量的狀況,是讓現在水庫的水位較低。這是剛才特別談到,如果缺水時,則必須對農業進行停灌作為。最後因為時間關係,也回應剛才李組長一些不錯的想法:其實身為水利工程師,跟工務局一樣都是災害單位,每次颱風應變且需要救災之時,我們都是沒有休假的,要去抗旱、救災的,事實上對於所謂的大自然是必須要尊敬的,不能像早期有所謂人定勝天的想法,現在是應該要去順應天而不是去克服它,要順應它而不能沒有作為,在這邊我提出三點的想法:台灣的雨量不均,所以有任何因應的想法都必須要多元,不能只是單一想法去面對一個問題,而是要多元思考去面對通盤問題;第二部份,要了解到好的水庫是很難再找,像曾文水庫、石門水庫這麼好的壩子,建一個小水庫就可以有這麼大的庫容,事實上台灣現在已經找不到了。所以對於早期的水庫,我們要有責任必須細心照顧好,讓它延長壽命,政府花了很多經費、心血去做這一項工作;最後,也跟李組長的想法一致,面對未來大自然必須要謙卑,謙卑的心不是不作為,而是去順應未來氣候與整體的環境發展,尋找最好的方式永續經營。我想,身為水利工程師,有義務去讓未來的水資源以及現有的水庫,再繼續延壽五十年甚至百年,讓它永續經營,這是現在所有的水資源工程師、水利工程師,應該要有的態度,以上謝謝。

[18:43]

Q&A: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下,有許多的科學家會做情境分析,不曉得水利署是否有也做情境分析?譬如說,可能五十年後水庫已經完全不能存水,因為氣候變遷的影響下,極端氣候發生的頻率越來越嚴重,水利署是否有類似的情境分析,如果有,又有何因應措施?

這個問題是非常重要的,也是目前最關鍵的議題。其實剛才簡報第一部份就是談到此議題,要了解到現在氣候變遷已經是確定事實,現在所有的水庫淤積的程度如此嚴重,尤其最嚴重的,例如曾文水庫、石門水庫這種大型水庫,每次颱風一來就淤積了總水庫的六分之一,這是很大的數量。應該怎麼去面對,以剛才特別談到四大面向去看,除了原來的水資源要去克服萬難、水庫要延壽使用以外,我們的角度必須要改變,希望用最經濟或影響最小的層面,去推動各項水資源工作,最好的方式就是節約用水,由自己起身而行做好節約用水。不得已之時,當然要去推動海淡水、再生水,這是必然要上場的,很多國家如以色列、新加坡,他們都沒有水庫,為什麼能夠穩定用水,當然就要用高成本去換水;用這種方式去換來的水除了貴以外,另外有其他的問題,包含耗能的問題,因為在海淡水轉換的過程裡是要用電去換水的,事實上這都能再去克服,以上是我的說明,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