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汪文豪先生,曾任聯合報、天下雜誌記者。累積了將近十年的主流媒體資歷。有感於主流媒體沒有足夠發揮深刻、關懷農業的空間,2011年,他和幾位獨立媒體人共同成立了關心友善土地及農民議題的獨立媒體-上下游新聞市集(News&Market),並任職於其新聞部門。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瓶裝水不只是製造了塑膠瓶的問題,上下游的「埔里小農與瓶裝水工廠的戰爭」報導,就揭露南投埔里種植的玫瑰花與筊白筍的農民因味丹「多喝水」擴廠,生計面臨危機。
報導刊出後,短短3天內已有超過7萬人次點閱,也在臉書上引發熱烈討論與行動。味丹公司接獲各方反映,經過內部開會討論,2012年9月13日發出聲明,決定終止在埔里的擴廠投資案。我們來了解這場小蝦米拿筆桿成功對抗大鯨魚的故事。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今天我談的主題是農地種電,鯨吞未來,這是一個最近新發生的一個環境的問題,尤其最近天氣很熱,又有限電的危機,所以其實我們很需要多元的電力的來源,既然大家看到這個標題,農地種電,這不是很好嗎?不是可以提供我們多餘的電力來源,讓我們舒緩我們現在的缺電的危機嗎?農地又要怎麼種電呢?為什麼在農地種電會鯨吞我們的未來?我想說不用講很複雜一些理論,我用一些照片來跟大家講這個最近新發生的這個環境問題的現象,或許大家看了照片以後會有一些感觸。

[01:06]
我想說如果大家能夠稍微看一下這個投影片,這一張高空的空拍圖是在雲林縣,大家稍微看一下,雲林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糧食生產基地,不管是水稻或者是大家熟知的玉米、雜糧,或者是花生,大部分的比例都來自雲林縣,大家看這個空拍圖,其實這個綠油油的農地、四四方方的一塊一塊,可是在開始出現了一些像藍的部分,就是所謂的太陽光電板,旁邊的聚落是附近的農村的聚落,只要看到這個,你如果有稍微仔細看,你會發現說,這一個農地的坵塊四四方方,它面積有多大,這個太陽光電板在上面覆蓋的面積也就有多大。如果一塊田的面積有多大的面積,幾乎這個太陽光電板是完全的利用。這是比較高空的部分,我們現在稍微在近拍一點,這個一樣也是在雲林縣,大家可以看到旁邊有高速公路或者是快速道路經過,然後現在因為我們的農村人口越來越老化、人力越來越少,所以我們的農業生產非常需要倚賴機械化的採收,如果機械化的採收要達到效果、效率的話,它的農地一定是要從土地重劃,而且要有很四方型的,可是你想像說,如果將來我們的這個綠油油的農地上面全部都蓋滿了太陽能板的時候,那我們是不是會排擠到我們的糧食生產的環境?因為雲林其實是非常好的農業生產環境,它是我們國內農業特定區,特定農業區,面積非常大的一個區塊,所謂的特定農業區就是說,它是非常適合做農業生產的。

[03:30]
接下來我在秀一張照片給大家看,這一張照片就是近拍太陽光電板,他們叫農業大棚,後面是高鐵行經的路線,大家不知道有沒有聽過,農委會推了一個政策叫黃金廊道,為什麼要推這個政策,其實是高鐵行經在彰化、雲林、嘉義這路段,因為遇到過去嚴重超抽地下水的問題,嚴重超抽地下水會影響到高鐵的行車安全,會影響它的軌道結構,所以,為了要減緩地層下陷,除了在沿線的地下水政府把它做封井之外,就是不要再抽地下水,還有一個就是,希望說這個農業的型態,可以從耗水量比較高的水稻田,我們把它轉做改為需求水量比較少的,比如說種雜糧,或者是節水農業,所謂的節水農業的型態就非常的多,譬如說你可以搭建溫室網室,種一些小番茄、或者是瓜類,然後用節水灌溉的方式,代我們水稻、這種農業耕作的形式。個黃金廊道它的面積主要是行經彰化、雲林、嘉義軌道的沿線左右,大約是3公里這一個帶狀的區域,但是在地方政府現在結合太陽能之後,包裝成一個新的政策叫光電農業,希望利用光電農業減少並解決地層下陷,可是為什麼我們會覺得說,這個光電農業其實是有一些爭議跟質疑的,我接下來秀另外一張照片,如果你進去太陽能大棚下面去看,幾乎裡面是光禿禿的,寸草不生,因為它的日照完全被屋頂的太陽能板給遮住了,連雜草都很難生存,可是這有什麼樣的問題呢?

[05:55]
接下來,請大家看到一張,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感覺,這個溫室上面幾乎是覆滿太陽能板。這張照片的意義是說,農委會其實也是鼓勵再生能源發展,所以他在他的行政法規裡面,訂了一條叫做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施,也就是說,所謂的農業設施就是在有農業經營生產的情況下,如果你有一些,比如說閒置的空間、或者是比較不會影響到作物生長的情況下,你是可以再搭建一些綠能設備,比如說太陽能板,或者是風力發電等等…可是現在大家看到這個狀況,現在已經變成有點顛倒過來了,變成說我現在用這個綠能設備來當作我主要的營業收入來源,然後下面的所謂農業設施,只是變成我一個附屬的收入,這樣子其實是已經有點本末倒置了。所以你會看到說,很多所謂的光電大棚下面,它已經沒有在做真正的農業生產、農業經營。

[07:13]
後來像剛剛前2張的照片,你可以看到這些農業光電大棚下面,完全光禿禿的,沒有做農業生產,他的所謂收入來源完全是靠賣店給台電,當作他的收入,這樣子已經違背了農業設施附屬綠能設備的這個法規,其立法的原意,所以後來農委會發現了這樣的現象之後,開始嚴格要求,你搭綠能設施的這些農業設施下面,必須要有農業經營的證明,所以,有些綠能業者就開始種一些象徵性的,比如說種咖啡、或是種過貓、或是種山蘇這一類的植物…他種也不是真的是當成農業產量且有收入的方式在做,而是點綴性的種植,所以變成說,真正農業專家看到這其實他會非常的難過,因為日照不足的環境,作物是不可能長的好,然後也不可能有真正的農業的收入、或農業的收成,這樣會淪為一個變相的,我們覺得已經脫離了農業生產的本質,因為農地是非常的珍貴的,如果沒有拿來做農業生產,而是做其他的利用,我們會覺得說,以像台灣,這個耕地面積這麼稀少的狀況下、糧食自給率也不足,拿來種電是不是會跟我們糧食需求產生了排擠效應。

[08:58]
剛剛前面講的好像都是對農地種電比較負面的,但是真的這麼負面嗎?其實也沒有,它還是有一些好的利用方式,譬如說台灣有很多的養雞舍、養豬舍,其實在牠們的屋頂上面,同時搭建太陽能板,是非常好的,第一個他們除了可以有綠能發電的收入之外、第二個因為太陽能板搭在屋頂上是有一個隔熱的效果,某種程度可以減少這些養雞舍、或是養豬舍它的能源消耗,是一個非常好的農業結合綠能,雙贏的一種方式。

[09:46]
我想說,因為剛剛講的都是台灣的例子,我想說明舉例鄰近的國家,像在日本,他們也是有在研究,農業是否可以跟綠能相互結合,他們有一個名詞叫做農電共享,但是他們推農電共享就非常的小心,他們會先經過一些前期深入的研究,譬如說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個溫室,裡面你會看到光電板的密度沒有像台灣這麼高,溫室裡面還是讓太陽的日照可以照進來,滿足作物生長所需的光照。再來,像這樣的類型的光電大棚下面,他們也有做研究,什麼樣的植物適合在下面生長?譬如說,有個植物對光照的需求沒有那麼高,譬如像明日葉,或者是玉米,他們可能就是推動並研究,是不是在光電板下方種趨光度比較不是那麼高的植物,然後他們也會考量到,光電板的密度或高度,適不適合讓他們的農業機具可以進去作業,因為如果會阻礙到他們農業機具作業的時候,他們就會做一些改進跟調整。所以人家在做的光電農業,其實是具有非常深度的研究,才開始慢慢去做推行,不像我們台灣,一下可能政策、研究也不夠,然後政策執行之後,很快的產生一些副作用。

[11:43]
所以這張圖,剛好凸顯得我們幾種農業的型態,一個就是我們的像種雜糧、水稻,這樣綠油油的一片,有的是設施農業,還有一個就是中間的太陽光電即是光電農業,台灣的確是很欠缺能源,但是我們的糧食自足率也非常的低,在耕地的面積這麼有限的情況下,台灣的耕地面積以官方的數字,記載大約是76萬公頃,相當於台灣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在這麼狹小的耕地量中,如果我們都拿來種電,是不是會排擠到我們的糧食自足的需求?我想這個是非常值得我們不斷地省思,我們也覺得說,再生能源的發展,是要像農地種電這種方式,弄了一塊很大的地,然後把太陽發電的電力賣給台電。假設,譬如說下方再做一些其他的農業設施需求,再跟台電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市電進來,你覺得這樣子的再生能源發展方式,我心裡有很大的疑問與問題,因為再生能源的使用應該是優先供應給自己、滿足自己的需求,當需求不夠的時候,才跟台電來買電,這樣的方式才對,而且我們用比較高的價格去補貼綠電,可是使用者用便宜的價格來用市電,那中間的補貼的價差某種程度是靠納稅人去補貼的,這樣的補貼到底對產業或是真正對我們促進再生能源的發展,是不是有效益的?我們也要仔細的評估,因為一旦補貼如果沒有了,是不是這樣子再生能源它就不會想要再發展了,我們是需要好好的思考。再來就是說,再生能源它扮演分散我們對於特定能源的倚賴,譬如說核能或火力發電倚賴的一個解決方式之一,應該是要用分散式的電網的型態來做,而不是像現在又用集中式的電力,然後傳輸到可能附近的這些家庭,在中間傳輸的過程會造成了一個電力的消耗,其實是蠻可惜的。

[14:38]
最後一部分我想說,從我當環境記者或是農業記者將近10年來,其實以前做過類似相關的報導,也踩過地雷,就是說其實也有一些檢討,譬如說10年前我想大家如果有印象,德國、歐洲在流行種向日葵、油麻菜籽,發展生質柴油,然後美國流行用玉米做玉米酒精並且製作生質酒精,那時候我們覺得說,因為化石燃料的存量越來越少,而且化石燃料造成的汙染也比較嚴重,所以如果我們將來能夠大力的發展生質能源作物,然後替代化石燃料,這是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當時全世界幾乎是鼓吹生質能源的熱潮,那時我在台灣當一個環境記者,看到這樣的熱潮,我覺得台灣應該要跟上這個腳步也要這樣做,所以寫的文章時也較傾向需要大力發展,結果隔年,全世界開始發生汽車跟人類搶食物的熱潮,為什麼呢?因為很多的生質燃料都拿去做汽車,然後排擠我們糧食生產所需的量,我記得非常多的作物價格,譬如說玉米、小麥等等這些作物價格上漲,造成通貨膨脹,全球其他的地方發生飢荒、糧荒,因為糧食價格太貴了,那段時間給我蠻大的衝擊,當我們看一個環境的問題,是需要具備跨領域的知識跟評估,有些國外適合的例子,拿到台灣來是不是適合?其實我們也要有非常多的檢討,我記得農委會當時還做過能源作物的試驗,譬如找幾個適合做生質燃料的大豆品種、含油量比較高的品種來發展。結果,我記得那時候收成不是很好,有些學者也在質疑說,台灣可能不適合大面積的種這種大豆,因為很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反而我們是不是應該要去研究像地瓜、甘蔗做酒精等這種方式。雖然做一個環境報導,或是在審視一個環境政策的時,是需要多方面的思考,而不是單向的,覺得國外這樣台灣就應該這樣,很理所當然,所以我覺得,很多公共政策,或是我們在做環境報導,記者本身或許有一些立場,可是在他做報導的時候,還是必須要開放心胸,看一些不同意見的討論,這樣才是促進公共政策對話一個很好的方式,以上就是我今天的演講。

[18:21]
主持人(謝英士):聽完文豪的分享之後,對我來講其實答案呼之欲出,就是農地,特別是優良的農地,不太應該拿來種電。那麼坦白講,其實在邀請上下游的時候,我們有這樣的思考,因為環保有時候跟農業會被認為有一點點衝突,因為農業常常被汙染,然後有時候大家說它用水最多,好像是一個非常耗水的產業,事實上當然這也是個事實,可不可以趁這個機會問你一下,你多年的經驗,你怎麼看待農業跟環境之間的衝突?
汪文豪:我覺得我們看農業過去的想像可能都比較單一,就是覺得從經濟產能的角度來看,它的產值跟其他的工業比可能是最低的,可是其實農業也有很多其他不同的功能,某種程度它維護環境的功能,或是社會的功能維持糧食生產安定的功能,所以怎麼樣謀求這個農業跟產業之間,或者是環境之間的一個整合,譬如說把一個農業的形式生產導向一個比較永續環保的方式,如我剛剛講的,如果這個地方不適合、比較缺水,不適合種水稻,那我們是不是可以發展其他形式的節水農業?像以色列,這麼缺水的地方,可是他的農業生產還是非常的驚人,因為他可以種出小番茄、黃瓜,那他怎麼把這個水資源的運用做最好的效率?我想說我們對於農業的想像,應該是可以有多元性的,不是我們只單一想按照某個形象,然後覺得這農業好像有時候是跟環境衝突的、汙染有衝突的,或者是它就是高耗水,其實我們是可以有更多元的一些思考。
主持人:完全理解。所以我們還有很多的空間可以改進,然後農業跟環境還可以再多多交流、多多合作,我們謝謝汪文豪的分享。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