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于蕙清教授致力於環境教育推廣,尤其關注水資源、農業與氣候變遷等議題。近年更是於研究環境史不遺餘力,期望藉由古文明之治亂興衰,為今日提供借鏡,並由古代典籍中發掘先人之智慧,反思人類與自然之關係。
于蕙清教授與各國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領域之教授交流,開設各門跨領域之通識課程,深獲好評。近年獲得教育部卓越計畫特殊優秀教學研究人員,並以主持「氣候變遷調適與文明永續」課程計畫,獲得教育部技專院校績優通識課程。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你知道台灣水利鼻祖是誰嗎? 遠在18世紀中,南台灣高雄地區便已開始開設農田水圳,造福鄉里。直至今日地方上還有曹公廟、曹公國小,以感念他的付出。
于教授以曹謹在大高雄地區建設之曹公圳為例,說明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及曹謹之人格特質,如何造就曹公之治水政績。同時期望藉由學習古人治水智慧,為現代水治理找尋與大自然的共生之道。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各位先進大家好,我來自高雄澄清湖旁的正修科技大學。報告分成兩個區塊,第一段,重新省思從小所接觸的四書五經內容,第二段我會介紹實際的例子,就是曹謹和他所建設的曹公圳。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讚美大禹治水,他的功勞非常大,所以使後世能夠善加使用水利。這張照片是舉世聞名的四川都江堰,中國的農業發展雖然很早,但是大家因為怕淹水,所以並不會沿著大河居住。水利設施最早的記載是在春秋時,左傳當中提到鄭國渠,到了戰國時代,李冰父子所建的都江堰至今還在運作,同時奠定秦朝大一統的基礎。

對於中國人的古代和先賢們來講,水早就超越物質的概念,變成哲學的基礎,孔子曾經感慨的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再舉個例子,孟子觀察水的特性,認為聲聞過情是君子所不恥的。孟子也認為像大禹以四海為壑才是對的,他批評白圭怎麼可以以鄰為壑呢?這是仁人志士所不為的事情。

除了哲學修養之外,水,進一步成為治國的根本,像孔子讚美大禹如此用心治水已經找不到毛病能挑剔了,荀子和孟子都認為民意就像水一樣,「水能載舟也能覆舟」;舉個例子,孟子把大禹治水、周公趨敵猛獸,以及孔子寫春秋史亂臣賊子懼,三件事情平行並列,認為功勞是相等的,在中庸提到天地為什麼可以為大?就是因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

[02:30]
接下來,看看先人們對於實際的治國、政策上會有怎樣的見解?雖然每年都可能有水災、旱災,但是聖君賢相們不能只會怪罪天候不佳,必須要具備完善基礎設施,平時善於維修,「強本而節用,養備而動時。」這樣才能夠讓老百姓安居樂業。其實中國人想得更遠,除安居樂業之外,必須要行使教化,這樣才能贏得民心。重視禮樂教化後,還須強固國防,這才是根本。

在這邊做個簡單的小結,傳統的思維強調的是「順天而行」,而不強調「人定勝天」,將個人的自我修養與治國平天下的道理和水的個性結合一起;雖然會有大自然的災害,可是我們做好準備,就可以把災難降到最低,使老百姓豐衣足食之後,還要強調教育與國防。我們就來看曹謹當時在台灣是怎麼樣實踐這個過程。

這是曹謹的家鄉,位於在現今的河南沁陽縣,因為他的字為懷樸,所以懷璞園當中的曹謹雕像長得相貌堂堂。他是在嘉慶十二年考中縣元,爾後步入仕途,在很多地方做縣官,政績卓著,累積一定的聲望口碑。道光十七年調到台灣鳳山的知縣,請各位看一下,當年的鳳山地區比現在要大得多,大概包括台南的南邊、大高雄地區以及屏東的北部,前面提到鄭國渠、都江堰皆很有名,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曹謹的家鄉,這張照片是枋口堰,歷史也有兩千三、四百年,至今仍然繼續在運用當中。

[05:00]
在高雄這個地方,豐水期和枯水期是非常明顯的,像現在到冬天,高雄是幾乎不下雨的,只要在該下雨的地方,水一旦變少,當年就沒有收成。因此真的「飢寒起盜心」,當曹謹來到台灣時,知府熊一本就就說:「弭盜莫如足食,足食莫如興水利」。曹謹到現今天下淡水溪,也就是高屏溪的這個地方,看到水非常的豐沛,詢問地方耆老,了解水文的特性,打算要在這裡建灌溉渠道。

各位看到右邊的這張地圖就是曹公圳,他的灌溉渠道當時修的是舊圳、新圳,日據時代以及國民政府時代繼續修築,所以灌溉的範圍愈來愈大。

當時修圳有三個難題,第一個沒有錢、第二個是沒有人才、第三個是還有人在抗爭不肯搬遷。第一個關於沒有錢的問題,簡單提一下,因為滿清的制度,官員在每個地方任期都很短,所以官員大概不會想興建需花費很多時間才能完成的工程,官方也沒有募款做水利工程,一旦堤防決堤,官員賠錢是賠不完的,甚至有可能丟官。大家可以看到比方說台大旁邊有個瑠公圳的牌子,這些都是民間自己修築的,官方幾乎沒有做,除了曹公之外,大概只有在嘉義還修了一條,這就可以看得出曹謹可以突破官場的習性,主動的興建水利,非常的難能可貴。

曹謹當時讓大家按照財富能力號召義捐,他本身也捐了一筆錢,人才透過眾人介紹有善於土木的人來幫忙,也出動地方耆老與那些不肯搬遷的人民溝通,最後把這些問題都克服了,完成第一條水圳的修築,從此以後,因為冬天也有水可以灌溉,所以稻穀倍增、治安良好,知府熊一本就將它命名為曹公圳。

[07:48]
道光二十一年大旱,曹公下令再修第二條圳道,但還沒有完工時就北調到今天的淡水,根據歷史上的記載,老百姓數千人是哭紅了眼。曹謹雖然離開,但也為曹公圳的管理維修,留下良好的制度,很多東西仍保留在農田水利會之中。爾後,台灣的教育家劉家謀就留下了首詩,這邊所顯示的「至今遺圳說曹公」,老百姓非常懷念曹公的貢獻,所以在咸豐十年時,主動在鳳儀書院為他設立祭祠堂,到日據時代兒玉源太郎下令重修曹公祠。

1992年據說玉皇大帝下旨,曹公已經升格為神了,所以就在不遠的地方建曹公廟,這個廟到今天依然香火鼎盛,旁邊就有曹公路、曹公里,正對面就叫做曹公國小。老百姓不會忘記他的,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沁陽縣人還是努力的保存了曹謹的墓。

2013年11月26日沁陽曹錦的墓園重新修建完工,因為他的字為懷樸,所以墓園稱為懷樸園,這3個字是星雲大師所提的,右邊這張圖是剛提到的曹公廟,每年曹公的生日,農田水利會都會舉辦祭典,從市長、立委到地方民代全部都會出席。

將曹謹治水的觀念以及前面講的中國古代哲學思維結合,可以發現水的治理,同時涵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向度,他的目標既要教民、安民,也要富民,曹公圳在他的任內中舊圳、新圳一共完成90條,到光緒年間統計所滋養的人口佔整個鳳山區的43.2%。

[10:00]
現在,因為農田變少加上工廠的廢水排入,很多地區曹公圳的已經被填埋,只有少部份還發揮灌溉的功能,可是經過地方人士不斷的奔走,這幾年的高雄市有不一樣的想法,將市區中的圳道都保留,不但是古蹟活化,同時興建漂亮的濕地公園。一般人覺得這是個休息的好地方,如果大家看看地圖就知道這些濕地公園已經變成生態廊道,一個、一個接連在一起,這個對於維護生物多樣性非常有幫助。

做個總結,第一個是大家發現工程技術不能全面的解決水資源問題,我們同時需要重視政策、管理;第二個給決策者一些認識的空間,不要只會不斷的防弊、不斷的批評,要鼓勵他們主動的興立,曹謹就是個最好的例子。

報告就到這邊,謝謝各位。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