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聯合報系經濟日報財經暨專案中心文字記者盧沛樺,在平面媒體工作3年多,主跑經濟部與國營事業。
104年初新版電價公式上路,獨家披露因新公式中納入再生能源發展基金,用戶電費將隨再生能源裝置容量擴大而增加。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談核能的人何其多!是甚麼樣的報導才是真正撼動人心、避免人云亦云,梳理事實與價值?
《明天的電,核去核從》由5位資深記者,走訪日本、法國、德國、英國、美國,深入調查各國核能電廠,採訪決策官員,並實地走入一般居民的生活,為讀者揭開:日本福島核災後,廢核及重啟核電的兩難思索。
透過深入報導,讓讀者冷靜思考台灣的未來、核電的未來。如果有一天我們要對核四公投,走進投票所時,都能自信地說:我知道為何投下這一票,我準備好承擔結果,負起責任。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在正式開講前,我想先給大家看一下一段短短的影片,這影片其實讓大家去思考說,如果今天發生了大停電,那我們的生活可能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一部是National Geographic製作,推想美國如果有一天停電了,當停電的週期拉得更長的話,對生活造成的失序、社會失序的影響。其實回到台灣,我們電力幾乎是隨手可得,我們半夜起來,想要喝杯水,我們只要按下牆邊的開關,幾乎電力是零時差的直接送到我們的手上,方便我們的生活。大家只要想一想,這麼便利的生活,它需要的是從發電廠、電網、變電所等等這樣基礎建設的完備,和完整的維護之外,其實背後這些能源穩定的供應,更是扮演一個很基礎、很重要的角色。談到能源其實第一個大家可能最重要的是要知道,台灣的電是怎麼來?我們看到這個圓餅圖,這是台電去年全國發電量,各種不同能源的占比。我們可以看到火力發電其實它的占比是非常大的,它佔了7成以上,這火力發電裡面包括是燃煤、燃油、天然氣及汽電共生等等,不同的形態,佔第2位的發電量其實就是核能,我們現在除了核四沒有運轉,國內有3座核電廠在運轉。三座核電廠一年的發電量是400億度,400億度的概念是什麼?台灣一年所需要的發電量是2,000億度,所以3座核電廠其實占了五分之一的發電量,我們的再生能源大家非常看好,它佔的發電量大概就是4個百分點,有了這樣的輪廓之後,我們再來談各種不同能源它的特性是怎麼樣。

[03:18]
首先,我們來看到的是火力發電,我們剛剛談到的就是火力發電它的佔比非常的大,佔到7成,超過了一半,不過它其實面對了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在今年底的時候會有一個巴黎峰會,在這個巴黎峰會上面大家會討論到,國際上對於節能減碳的這個壓力,可能會持續的加強、增大,各國對於減碳的目標也持續的在進行跟追求當中,這是外部的力量,那反觀國內呢?國內其實也有民眾對於空污,還有對於霧霾的重視。包括今年初,在中國大陸有一部紀錄片就談到霧霾的問題,民間包括環保團體對這件事情的重視,也讓今年4月左右,中南部總共有6個縣市的縣市長共同宣誓說,我們要禁燒生煤,可是生煤其實它是火力發電廠裡面非常重要的一種化石燃料來源,這樣的政策頒布之後,直接衝擊的就是的雲林麥寮六輕,還有台中火力發電廠,可是火力發電廠目前是國內最大的一個火力發電廠,像這一座麥寮六輕,它今年6月底的時候跟雲林縣政府要提出他們的生煤的使用許可證,其實差一點點就來不及,雲林縣政府不提供然後沒有辦法發電,台灣其實差一點就面臨了13年來最嚴重的一個供電危機。

[04:52]
台灣在用火力發電廠,面臨內外交迫的困境,我們可以想見的是,火力發電或是化石燃料的使用,可能會逐步的退場,這個火力發電缺位,它佔了7成,不管未來是少1成、少2成,這個該怎麼來補呢?大家應該馬上記得就是再生能源的使用,現在大家也很會去談說,國外的太陽能、風力發電,都是多麼的欣欣向榮,我們在這一次的採訪裡面,有一組記者特別跑到德國,大家最稱許的一個國家。確實德國從2005年開始做再生能源的大力推廣之後,他們部分地區有再生能源欣欣向榮的景色,可是實際走訪了也發現他們的代價也不小,其中之一就是電費支出明顯的增加,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張圖表裡面的紅線,那個紅線叫做再生能源附加費,它的意思就是說,隨著我們投資再生能源的增加之後,政府要保價收購這些再生能源,以一個合理的費率收購這樣的再生能源。他們發多少,政府就買多少,往往這樣的費率其實都高於我們目前平均電價的單價情況之下,我們可以看到它的比例就從2006年的0.88歐元一路成長到2013年的5.27歐元,它的比例其實是現在德國每一度的電價大概是28塊歐元左右,它的比例就佔到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這個是電價的層面。

[06:37]
回到台灣,台灣的費率大概是怎麼樣?其實台灣的制度跟德國很像,台灣在2008年的時候有通過〈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其實就是在創造誘因,鼓勵國內的再生能源業者可以投入再生能源的開發,從那個時候起,我們就是對於投入的業者,保價收購20年,其費率就是我們看到這個圖表裡面,這是目前政府核定的最新費率,我們可以看到像太陽能從5塊錢到6塊錢都有;風力,有的只要2塊6,因為它是一個比較大面積的風廠,可是也有每一度要到4塊錢,它可能就是面積比較小,那台灣目前每一度的電價是2.9塊錢,也就是說我們看到這些費率都比平均的單位電價還要高,所以可以想見說,如果我們現在貿然的馬上做大規模的再生能源投資的話,其實轉嫁到電費上,它的負擔可能確實會是一個問題,再生能源另外一個限制呢?也就是我們可以看到這一張圖,這是國內風力發電的曲線圖,我們可以看到台灣的風力發電在10月到隔年1月的時候,它的發電量是最大的,為什麼呢?因為台灣是有東北季風,東北季風帶動了台灣西海岸的風機運轉,才會產生那樣的發電量,它對於台灣的電力供應來說,確實扮演了一定的角色,可是回到大家身處的環境就知道,台灣的用電高峰期是在夏季,台灣在夏天可能要用比較多的冷氣,但是在夏天可以降低用電量,降低尖峰負載的能力,風力確實沒有辦法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於是開始有人說,那我們就節電,我們不要用那麼多的電,這確實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而且值得稱許持續要前進的一種方法,因為節電就是創造一種電力,我們可以去減少尖峰的用電,就不需要那麼多的發電廠的建設。

[08:50]
可是,現在有個變數,大家不知道還有沒有印象,在今年6月的時候,氣象局有說,我們今年6月的高溫天數,已經破了歷史紀錄,這樣的一個氣候變熱,而且夏季拉長,也帶動了台灣的電力使用,像台電其實在今年的電力供應上,是非常的吃緊、非常嚴峻的,除了氣候這樣的變數之外,像我們說我們要學首爾去省下一座核電廠,我們現在要省下一座核四廠,可是接下來呢?我們看這張圖是台電最新的一個電力預測,未來的10年我們不是只有核四廠不用,我們核一廠、核二廠、核三廠,也都要退役了,一開始有提到3座核電廠它的發電量是400億度,它佔了國內的發電量達到了五分之一,那這樣的缺口我們怎麼靠節電來做,我們有辦法做得到嗎?

[09:52]
最後,我們來談核能,核能是充滿爭議的一個能源選項,我們有一組記者在去年1、2月的時候到日本,看到了日本福島核災在去年呈現的樣子,過了3年我們可以看到當地完全沒有復原的一個痕跡,他們的復健之路還是非常的難走、不順。所以我們說,其實核災,雖然它的風險低,很多科學家會這麼講,但是核災一旦發生,它就是再也無法挽回,這就是使用核能最大最大的隱憂。另外它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核廢料的問題,即使台灣現在四座核電廠都不用了,我們還是有非常大量的核廢料的問題等著解決,我這次採訪主要是去法國,法國是全世界核電密度使用最高的一個國家,我們剛剛談到台灣的核能佔發電量是大約2成,法國佔了7成以上,他們每年也有做一個民調,法國民眾對於核能的支持度,他們多年以來其實支持率都還是高於反對者,我有實際去問他們那些家庭、法國人說,你們支持核能嗎?為什麼?他們是支持核能的,可是即使是支持核能的人,他們也都很擔心核廢料的問題,核廢料問題是什麼?當然就是我們是不是可以有效的管理,它可能會有輻射外洩的問題,更大的是,它牽涉到的是世代不正義的問題。我們現在坐享其成,核能因為有穩定供電的一個特性、一個優點,未來也許在下一代,我們決定不使用核電了,但是下一代需要去忍受我們現在使用核電所產生的垃圾這樣的風險,我覺得這是目前核電在存續上最大面臨的兩大挑戰,因為時間的關係,所以我比較去凸顯的是各種不同能源它的一個限制,不過它當然是有優點的,例如說,再生能源它是一個乾淨的能源,而且它是一個自主的能源,它不像我們的火力發電,需要仰賴非常大量從國外進口的燃料,那核能發電它有核災的風險,可是它其實在國內扮演一個非常重要的機載電力的角色,目前國內機載電力就只有核能跟燃煤,那燃煤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問題,核能是剛剛的風險問題,可是它是一個穩定機載的電力。,換言之,其實國人或政府在面對能源政策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兩難,其實在各國都看的到,我們這次去英國的時候,正好英國的政府暌違一、二十年的時間,他們決定要在重啟核電廠,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有三個目標,第一個是低碳、第二個是低價、第三是自主能源,不過英國並沒有因為他們要展開核能而放棄任何再生能源的可能,該國的離岸風場實是非常值得外界稱道的。

[13:05]
台灣政府現在也要做離岸風場的開發,其實也特別到英國去取經,英國還有潮汐能等等…各種更多台灣可能現階段條件還沒有辦法做的,但是他們依然選擇重起了核能,不管是從英國的例子、日本、美國、法國等等的例子,我們看到能源政策的一個難題或是選項,它不會是一個單一選項的殊死戰,就是說我只要這個我不要那個,或是怎麼樣,而是說我們去評估各種不同能源它的一個條件跟限制之後,基於台灣擁有什麼,台灣的特性是什麼,去選取一個最佳的一個能源配比,英文叫做energy mix 謝謝大家。

[13:57]
主持人(謝英士):在座關心環境的朋友都知道,我們在台灣討論核能不是這一、兩天,有時候我這個年紀,我自己心裡面都想,如果30年前我們就討論這一題,然後30年前就開始有〈再生能源發展條例〉該有多好?我們起碼浪費了30年,我想請教你因為你的題目是明天的電、核去核從,在核能的這種爭議當中,因為妳是記者,怎麼樣透過記者的報導讓這個所謂的核能的是非題,變成是能源的選擇題?

盧沛樺:其實這個問題不好回答,我覺得現在記者的環境裡面,我還是覺得要盡可能呈現各種能源的長處、短處,就是說記者角色在於把各種能源的一個特性盡可能的正確傳達給民眾,因為如果涉及到了所謂的選擇,他們還是在大家充分認知之下,做這樣的選擇。稍微談一下當初為什麼會做這樣的一個主題,我們當初開始做這個題目是因為,去年的時候,行政院長是江宜樺,他說核四實在是讓台灣人民擺脫不了,像是一個我們存在核四的爭議之下,那我們來公投吧。我們的主管就說,要去公投了,可是大家到底知不知道這個公投的意思,我們決定的其實不只是一座核電廠的存廢,而是如果不要核四,我們要什麼樣的電力?其他電力的選擇會帶來什麼樣的代價?也就是說我們在做能源選擇不可以在簡單的就是說選邊站,我們選擇這個或不選擇那個,而是說,比較通盤的了解各種能源的取捨,它的代價是什麼?它的優勢是什麼?我們該怎麼做出取捨。

主持人:謝謝,因為就我個人所知,我們多數的民意現在是反對核能,但是談到說要不要增加電費,我們多數的民意也是反對增加電費,所以這個矛盾的情況繼續會考驗我們。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