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環境資訊中心主編,政大中文系畢業,大學畢業第一份工作就是NGO,希望自己的工作對弱勢族群、對地球能有些貢獻。投入環境資訊中心工作5年多,執行過專案、企劃活動、採訪寫稿、編輯翻譯,可說十項全能,目前工作的努力目標是在新媒體浪潮中找尋環境資訊中心平台的定位和特色。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在傳統的廣播、報紙及電視媒體外,21世紀最大的媒體力量就是網路媒體。以後起之秀快速串連於社會間,甚至是基於數位傳輸的特性而橫跨國界、縱恆在五大洋七大洲,獨立、不隸屬任何黨派、企業或個人的媒體,難以被束縛的核心力量。藉由環境資訊的交流,關懷環境、參與行動,主動提供全面的資訊、創新且富建設性的行動方案,肩負起環境資訊窗口的任務,匯集各方力量,為環境發聲。環境現場的一張照片、一段影片,甚至是來自名人、素人的一席話,足夠喚起人們心中對於環境的關懷、對於故鄉的波瀾,環境新聞或許可以說是網路社群的主流。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首先要分享這題目之前,我想先讓大家在心裡有一個疑問,所謂的「婉君」,有沒有人不知道「婉君」是什麼?「婉君」跟鄉民救地球是有可能的嗎?

先從我自己的故事開始講起。受過幾年專業的鄉民訓練,我從大學畢業後,偶然間,在網路上面閒晃的時候,看到一篇文章叫作〈月亮上的蝴蝶〉,這篇文章講述的就是照片上面的這位女生,她的綽號叫做蝴蝶,趴在這一棵叫作月亮的神木上面。這棵神木離地20層樓高,她在樹上待了多久呢?總共待了2年又8天的時間,為什麼呢?她為了要阻止伐木公司砍伐這片神木所在、非常古老的巨紅木森林,蝴蝶這樣的行動,包含吃喝拉撒,她真的2年多都在樹上都沒有離開。她除了要克服嚴苛的氣候條件,還有伐木公司會不時的去阻撓她,想要讓她從樹上離開,但是她用非常堅毅的決心都克服了,最終她保護了這片古老的美麗森林。這篇文章的一開頭第一句話是這麼說的,她說,當一個女孩子下定決心要做一件對地球有益的事情的時候,你能夠不心動嗎?其實我現在講這句話的時候,我還是覺得有點感動,因為我就是看了這句話、然後再看了這整個故事之後,深深的受到衝擊、受到撼動。

[02:30]
所以我開始在網路上搜尋相關的資訊。除了國外的消息之外,我也想了解台灣的樹呢?台灣的樹有沒有人保護?我想了解台灣的護樹運動,可是卻發現在當時台灣,這部分的訊息十分的少。好不容易在一個網站上面看到一個有關於松菸護樹的新聞,當時環保人士也是採用這個叫作「樹坐」的方式,待在當時松山菸廠即將被移植的老樟樹上面,到後來這個行動是失敗了,只是這個網站是哪個網站呢?就是環境資訊中心,當時網站的界面當然是更陽春一點,所以我就覺得說這是甚麼奇怪的網站,我以前從來沒有看過也沒有聽過,可是關於護樹的訊息在這網站上面似乎比一般的主流媒體還多。

為什麼一般的主流媒體都很少去報導這類相關的環境的訊息呢?先來看看這幾天前我們主流媒體在關心什麼事情。這是大概三天前,我從水果日報上面看到的當天熱門新聞排行。正如他們的總編輯還是董事長所提的,新聞要吸引人來看的要素,他認為是裸體加屍體,以及最近還有蠻多的是名人的家務事。在看到這些新聞被瘋傳的時候,其實我不曉得在場各位是不是跟我有一樣感覺,會有一種翻白眼、干我屁事的感覺。但是他實實在在的佔據了媒體的版面,吸引住我們讀者的眼球,每個新聞台都在大肆的傳播這些訊息。基於我剛剛說三個要素裸體、屍體還有家務事,這三個似乎是我們現在主流媒體很關注的事情。

[05:00]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幾個例子,第一個裸體,這個也是一個裸體事件,它甚至可以說是受到霸凌。身上被剝個精光,該有的枝條、樹葉全部都沒了。再來,傳宗接代,前幾天誰生了小孩,傳宗接代的事情似乎好像也是媒體認為大家都會很關注的事情。這是我們台灣原生種、非常稀少的諸羅樹蛙,牠只分布在台南一帶,數量非常稀少,所以當牠們傳宗接代,應該是要舉國歡騰的大事、喜事為才對吧,但是知道的人恐怕也很少。
再來是屍體,第三個要素屍體。先來看看這片是台灣海岸,不是國外的美景,這是台灣的名勝,台灣海岸。在這海岸上所遍佈的垃圾促成了很多海洋生物(就像這隻短肢領航鯨)胃裡被發現塞滿了塑料,這樣子你也可以說是謀殺案、也可以說是屍體。

以上這些新聞都符合主流媒體所關注的傳播要素,可是為什麼這些新聞反而都很少人知道或是甚至他們也很少報導呢?這裡要來談談因為商業性的媒體他們需要的是廣告、廣告就是他們很重要的收入來源,2012、2013年媒體廣告贊助的來源,最大金主第一名是建築類,所贊助的廣告金額遠遠的超過第二名。其實建築就是一個人類行為會對環境產生很大的改變跟擾動的行為,我們想想看假如今天一個記者很辛苦的去跑了一則有關於某塊農地要被蓋一棟大樓,但沒有通過環評、且有被傾倒廢棄物等等狀況的新聞,可是這個建商剛好就是他們報社或媒體的最大的廣告來源,這則報導十之八九最後就會消失無蹤。

[07:30]
因為報社沒有辦法得罪金主,所以很多報導就在這樣的狀況下,變成了可能只能講一些無關痛癢的花邊新聞、比較膚淺的事情,比較不敢去觸及真相。惟有不受廣告主箝制的獨立媒體才有可能擺脫這樣子的左右,而去觸及事件的真相,並報導真實的新聞。但是我們的環境資訊電子報從2000年成立以來到現在15年了,我可以方便做個調查嗎?在場有訂環境資訊電子報的人可以舉個手?好,在場4、50位大概只有5個人有訂報。我們已經成立15年了,但是訂報在這群人裡面只佔了5個人。如果我問大家是不是有訂蘋果日報、或是有看蘋果日報、或是自由時報,可能舉手會更多,這也就顯示了我們對環境議題並不是非常的重視。

講完媒體的部分再來講讀者,讀者是真的不關心這件事情嗎?就像五月天的歌曲唱的一樣,是不知道、不明瞭還是不想要呢?以我個人為例,我再出賣一下我自己,在2008年我還沒有接觸到任何環境資訊的時候,我就是一個喜歡喝瓶裝水、喜歡喝飲料而且裡面一定要插一根吸管的人,然後環保對我來說就只是資源回收跟不要亂丟垃圾。可是加入環保團體就知道這些我所消費的東西其實會對環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後,我開始去思考並且反省我自己。

[10:00]
我非常認同環境資訊中心的理念,就是資訊公開,然後讓讀者、讓民眾去知道,從知道開始是建立關心的第一步。累積了足夠資訊之後,才有可能去促成改變,從知道到行動之間是我們接下來要談的。我覺得環境資訊中心扮演的,就是「知道」。大部分是在做累積資訊的這塊、資訊公開這部分。所以我們派的記者,到日本仙台去報導了首屆的亞洲保護區大會(The 1st Asia Parks Congress, APC),除了帶回第一手的環境資訊報導之外,2014年我們也辦理這樣的培訓營,讓更多人有機會記錄家鄉的在地議題,然後擴大傳播環境議題的寫手。我們也發展不同的主題網站,我們認為這樣可以觸及不同的族群,擴大我們在環境資訊的影響面。以環境通訊網為例,它其實就是用綠繪本,還有線上影展電影、讓大家免費看環境紀錄片這樣的方式去觸及一些本來不太會搜尋環境相關訊息的社群。談到社群,其實我剛剛講由知道到行動,我常常喜歡把他想成是,當你要推動一樣東西之前,你必須要先克服最大靜摩擦力,這個靜摩擦力你要如何去推動?我認為社群在這中間扮演了一個很重要的角色。以「我是人 我反核運動」為例,大家可能有所耳聞,這件事情的起始,就是在總統就職演講上,我們的記者聽到國外媒體對總統提問對於核能政策的看法,總統當時回應是他覺得核能政策並沒有引起任何人反對。其他媒體都沒寫就只有我們寫,寫了之後大家就開始傳播,重點是打動了一群人,這群人是柯一正、戴立忍這些導演,以這些導演為首的傳播管道又再次捲動了整個藝文界,藝文界甚至觸發成了社會運動。在自由廣場他們辦「不要核四五六運動」,固定2年多來一直在自由廣場辦理這樣的街頭公民講演,藉由他們這樣子的街頭公民講演,我相信又影響更多人去投入、去關注、去討論我們國家的能源政策或是更多媒體平常不討論、不報導的社會議題。反國光石化還有守護白海豚也是一樣的狀況,在2010到2015年之間我們都持續的關注,觀察瀏覽量還是有蠻多人關心這件事情。所以印證我剛剛講得其實大家並不是不關注,而是說看媒體有沒有提供、或是政府有沒有提供這樣的資訊讓大家知道,如此一來,關心的人才會顯現。

[12:30]
除了社群之外,另外一個我覺得很重要的,是我們接收資訊的載具演變。現在大家只要有手機跟平板就是媒體,而且訊息傳播的速度非常之快。以我們去年做的台灣十大新聞票選結果來看,我以第三個為例,石虎從2010年到現在變成繼白海豚之後,全台灣最著名的、大家都知道的台灣苗栗有石虎,而且變得很少,可是在這之前其實都沒有什麼人關心。但在去年當這則新聞一出來、三義外環道要開設之後,大家透過社群網路去看,原來這條路要花52億並穿過石虎的棲地!就會有人檢視我們花這錢做這件事情的公益性與正義性在哪裡?所以引起了很多討論,然後因為時值學運的後期,所以很快在環評的審查會場外面聚集非常多人。以前我們都是要動員,可是這次真的是很不一樣,他們是透過網路的訊息自發性的聚集在外面的會場,因此也對會場內的環評委員造成了一些壓力,現在這個案子是退回重審中。

在這樣子的洪流之下,環境資訊中心下一步應該要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才能讓環境議題主流化呢?我真的覺得改變的速度蠻快的,尤其像是像氣候變遷、冰河融化然後極端氣候等等,造成的影響讓我們愈來愈有感。能源的短缺現況,也是我們從一直跳電等處境,一直會愈來愈有感覺。所以大家對環境資訊的渴求其實就像當時在服貿議題的時候,大家會對於事情到底有沒有充足的資訊、有沒有夠公開透明,會有一種想要知道的需求。這部分回應到我們一開始講的,婉君或鄉民有沒有可能救地球?我個人是覺得非常有潛力而且是樂觀的。

[15:00]
環境資訊中心身為一個網路平台、一個媒體,我們期許自己扮演的角色是持續的去推動環境資訊公開的任務,雖然到現在傳播議題的速度有加快,然後也很容易引起大家關心相關的事情,可是就在今年3月我們立法院裡面,我們的記者仍然因為環境資訊中心他不是一個商業媒體,沒有商業登記,用這樣的理由把我們擋在立法院外面,我們沒有辦法進去採訪。

後來我們就跟幾個獨立媒體聯合開一場抗議記者會,因為這是立法院,卻居然公然的違憲,用一個內規去違反憲法並妨礙新聞採訪自由權。從這個事件來看在推動資訊公開這樣的任務上,還有蠻長一段路要走。接下來在這件事情上,我們就會再採取比較積極的行動去串聯做倡議,一直到立法院修改不合理的規定為止,讓我們可以正當的進入立法院監督這些環境法案、在第一線監督這些環境法案的審查。

婉君有沒有可能改變事件呢?這就是一個化鍵盤運動為行動的機會。你如果想要再知道後續的事情,歡迎您訂閱我們環境電子報或是加入我們的FB追蹤後續的訊息、或是訂閱RSS,透過這3種方法都可以很快地知道我們在關注什麼議題。未來,我希望能夠像劉克襄這首詩一樣,「終有一年春天,我們的子孫他會讀到頭條新聞如下:冬候鳥小水鴨要北返了,經過淡水河邊的車輛禁鳴喇叭。」當有一天這樣的事情可以成為頭條新聞的時候,就代表環境議題真的達到主流化。我們希望我們身為媒體的角色,可以盡力的促成這件事情、盡快達到這個目標。

[16:30]
主持人(謝英士):我想還是請教你兩個問題,一個是環境新聞很不容易,媒體存活也不容易,環資中心作為環境資訊、環境新聞最大的媒體,你們存活容不容易?

詹嘉紋:十分不容易。
主持人:多麼不容易?
詹嘉紋:常常會收到老闆說發不出薪水。
主持人:所以各位如果覺得可以的話可以多支持環資中心。
詹嘉紋:我們十分需要小額的捐款,其實大家會很好奇說獨立媒體生存不容易,你們工作人員又很多,這錢到底從哪裡來?其實有一部分真的是我們必須透過跟政府的合作,譬如政府想推動氣候變遷相關的資訊傳播,就會跟環資合作,由環資的專業來設立相關的網站、協助做訊息的轉譯,讓多人知道氣候變遷相關的訊息。所以政府的補助款是我們資金的一部分來源,另外一部分就是民眾的小額捐款,我們在努力提高民眾小額捐款的比重。

主持人:另外一個問題是,你剛剛提到說環資的目的是為了要讓環境新聞能夠有一天能夠像劉克襄所描述,有這樣的頭條新聞的標題,同時分享人人都可以是媒體人,讓我想到一個題目,我們所有的環保團體怎麼樣能夠一起能夠讓環境的事情變成主流化?
詹嘉紋:我覺得這個是在媒體跟環境媒體跟環保團體之間應該要建立更暢通的夥伴結盟關係,尤其像上下游這樣的新媒體,因為他們成立才2、3年,這樣的新媒體其實愈來愈多,我覺得說站在媒體的角色上,這些關心環境議題或是弱勢議題的媒體如果可以串聯起來,譬如說今天一個水污染的事件讓他曝光的話,這樣的議題曝光力道會更強。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