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邵廣昭執行長,自美國取博士學位後即返回台灣進入中央研究院動物學研究所(今中央研究院細胞與個體生物學研究所)任職。曾擔任該研究所副所長、所長、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所長等職務。
主要研究是台灣魚類多樣性,著重於生物系統分類學、海洋生態學、魚類分類學、魚類生態學、演化生物學方面,並且為台灣魚類資料庫計畫主持人,學術成果豐碩。除了研究外,邵執行長更積極投入海洋保育與多樣性環境教育推廣,是最佳海洋環境教育代言人。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海洋,佔地表七成的面積,海洋是生命之母,孕育了各樣的生命及文明,卻也飽受人類荼毒。台灣四面環海,除南投外,幾乎每一個縣市都接觸到海,海是台灣的母親,孕育了我們的經濟、社會與人文。但我們對於海,夠認識嗎?讓邵廣昭執行長帶領我們認識世界的海,台灣的海,也讓我們來了解,海洋對於環境,以及環境對於海洋間交錯複雜的關係。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今天的題目是「從全球到台灣海洋保育的觀點」。全球在推海洋保育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工作就是海洋保護區。全世界對於劃設海洋保護的面積有一個指標,就是看面積所佔的比例。去年最新的統計資料:全世界的海洋面積大概有3.4%已經劃入海洋保護區的範圍,我們的目標是到2020年全球海洋的10%,包括公海在內,必須要劃入保護區的範圍。

而台灣現在的進度是多少?其實有不同的說法,如果我們是拿200海浬的經濟海域當分母,那我們是連1%都不到,但是我們如果用現有法令所劃的保護區來算的話,大概是7%,這是用包含內水的領海當分母算出來的,可是我們的主管單位認為只要因為有一種魚類、或限制一種漁法,這種都算海洋保護區的話,那麼所有藍色的區域就佔了台灣包含內水的領海的47%。所以你說我們佔了多少,根據不同的定義有不同的說法,這是我們的困難。首先來談為什麼我們要推海洋保育,最主要的理由當然是因為漁業資源的枯竭,漁業資源的枯竭就等於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消失,意思是一樣的。

2006年《科學》(Science)期刊的一篇報告告訴我們,根據全世界60個大資料庫的資料分析結果。海洋生物物種的數目,呈骨牌效應、連鎖效應、加成效應往下掉,如果這個趨勢再不趕快加以遏止,預估到了2048年海裡就甚麼都沒有了。

[2:30]
各位可以想像到海裡甚麼都沒有的情況之下,你想要吃野生的魚類也就沒有了,怎麼辦?只有推廣魚類保護區,就是所謂的海洋保護區,是最簡單、最有效、最經濟的方法。但是這件事情不是那麼容易,「過漁」其實是造成海洋生物多樣性喪失和漁業資源枯竭最主要的一個原因,但是大家不願意去面對。

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 FAO)統計的數字告訴我們,全世界的海洋捕撈業資源已經在開始往下掉,從1990年開始就已經發現了這件事情,但是最近的科學研究報告告訴我們,其實FAO的資料是來自官方、各個國家呈報的資料,所以這個資料其實只有全世界「真正」在抓魚的漁獲量的四分之一而已。因為有很多小型、家計型的漁業並沒有被統計進來,育樂漁業也沒有被統計進來,外國漁船合法入漁量也沒有被算進來,更包括非法的漁獲量。所以換句話講,還有很多真實的量是沒有被算進來的。丹尼爾.保立(Daniel Pauly, 1946 -)是一位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 UBC)有名的漁業生物學家,他最近一兩年在《自然》(Nature)跟《科學》期刊的研究報告,都告訴我們這件事情。

人口繼續在成長,人類對於海洋動物性蛋白質的需求不會下降。但是問題是我們海洋漁業資源漸漸枯竭,怎麼辦呢?只好拼命發展養殖漁業來彌補這個損失。

台灣的情況又是怎麼樣?雖然我們知道官方的漁業年報統計數字有一些問題,但即使它有問題,還是可以拿來做參考。從漁業年報統計數字來看,在160、170種經濟水產品裡面,發現絕大多數大家熟知的魚類資源,在過去這20年來幾乎都是下滑的。大概只有6、7種,像是跳曼波那樣震盪的。所以台灣也不例外,我們的漁業資源枯竭,其實也很快。

[5:00]
CBD(Convention on Biodiversity)就是所謂的《生物多樣性公約》,隨著生物多樣性的減少,成為全球最大的國際公約組織,193個國家簽屬此公約的目的就是為了趕快挽救生物多樣性的喪失,也就是我們所知的地球第六次大滅絕,純粹因為人為的原因所造成。如果再不遏止的話,可能在百年內會有超過75%的物種消失,我們人類一定會倒大楣,因為人類只是生態系中的其中一個成員而已。

當然估計的誤差是很大的,因為大家知道全世界物種數到現在都搞不清楚,科學家比較新的預估是地球上應該有870萬個物種,海洋占了220萬,但是我們現在全世界已知的種類大概只有190萬種。所以換句話說,地球上還有91%的海洋生物,和86%的陸域生物到現在還沒有被發現跟命名,更何況現在分類學家越來越少,這是一個危機。

所以生物多樣性公約就需要有一些目標,2000年到2010年的目標是希望在十年內讓物種滅絕的速率不要繼續往下掉。的確在陸地上鳥類、哺乳動物跟兩棲動物減緩的速度是很顯著的減少,但是珊瑚礁和海洋生物物種的喪失,卻是急遽的下降。

那台灣的情況又是怎麼樣?為什麼會花那麼多時間來做保育的宣導活動?因為在從事海洋生態及漁業資源的調查中,有長期的資料讓我們了解台灣的嚴重程度。以北部海域來講,你如果只看這三、五年你不知道它在減少,為什麼因為它是取樣誤差造成這樣的震盪現象。但是你如果把時間拉長,我們過去15年內潛水調查的資料,拿來做比較,你就會發現它在往下掉。核二廠的潛水資料也告訴我們同樣的事情。用漁民的刺網去採集,過去這十五年來,也照樣在下降。有一個最好的採集方法,就是在核電廠的入水口,它會有很多垃圾進來,同時就會有很多的魚夾在垃圾裡面被帶進來。我們每個月有一天、花24小時去收那些夾雜的魚,這是一個客觀的採集方法,很公平也沒有任何人為誤差。

[7:30]
這個數字在民國90年(2011年)的時候,進來的魚大概有一兩百種以上,到現在只剩下三、五十種,所以如果照這個趨勢下去,我覺得不用到2048年,可能台灣就會先面對這個問題:海底沒有魚了。

我們在潮間帶區採集的情況,更是如此。在潮間帶區、潮池抓魚,我們30年前有資料,15年前再去採一採,現在再去採一採,你大概想像不到每隔10年、15年種類要少掉一半,所以我們科學家有義務要站起來告訴各位:到底什麼原因會造成物種的喪失呢?當然,人為因子是主要的原因:棲地破壞、入侵種、汙染、人口過度、過度捕撈等。

在《生物圈的未來》這本書,生物多樣性之父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1929-)舉的例子非常好,大家容易記,HIPPO英文字母的第一個字連起來就是:

H: Habitat destruction 棲地破壞;
I: Invasive species 入侵種;
P: Pollution 污染;
P: Population 人口過多;
O: Overexploitation 過度利用/Overfishing 過漁在陸域是HIPPO。

但是海裡不是這樣,海裡真正最大殺手其實是來自於過度捕撈,所以海裡應該是OHPPI。但是各位現在看到報紙,如果一發現哪個漁業資源減少了,魚價上揚了,當記者去訪問政府的官員時,他大概告訴你的答案多半都是:氣候變遷害的。意思就是說,氣候變遷大家都有責任,所以這個大家都不需要去負責。

當然,叫每個人節能減碳也沒錯,但是問題出在這些原因錯綜複雜、搞不清楚,所以大家會互相推卸責任,沒有辦法對症下藥,去知道真正的原因是甚麼,真正好好做一些行政措施來加以改善。

[09:30]
所以在這邊告訴各位,過度捕撈、棲地破壞,這兩個是我們今天劃海洋保護區可以防止的,劃了海洋保護區可以達到防止的作用,但汙染和入侵種還是擋不住,氣候變遷當然更擋不住。所以換句話講,每個方面都要努力但是我們應該對破壞最大的原因先下手。怎麼救?大家不知道有沒有看過我們在推廣的一部影片叫做《魚線的盡頭》?我們有取得版權。這個片子是從《The End of the Line》這本書去拍的。這部影片的片尾就告訴我們三件事,怎麼樣來拯救漁業的資源。第一個:政治人物要尊重科學,縮減漁船的數量,意思就是過去抓太多、抓太快,現在要限制慢慢抓、少抓一點。第二個:請大家支持海洋保護區,要捕魚要負責任,這個意思就是要設立保護區。但這兩件事情因為都很難推,怎麼辦?只好訴諸消費者大家自己來努力,那些數量還多的、可以吃的魚,那些快瀕臨滅絕的、不要去吃的魚分類。所以我們也做了一個海鮮指南。台灣不是第一個,全世界都是這樣做的。

那「過漁」當然相對之下要慢慢抓到線,線有兩種方式,一個是針對物種的保育,物種保育是大家知道最有效的,列入CITES保育類物種就好,因為全世界各國通通都要遵守否則會有貿易的制裁。但是保育類物種還有分一類、二類、三類。全世界第一類保育類動物的魚類,只有兩、三種很少。但第二類很多,每個政府應該統一列入它們國家的保育類物種,否則還是沒有辦法管。可是要真正被CITES列入第一類還是第二類,坦白講是很難的事情。因為每次去開會的時候,大家都要為了這件事唇槍舌劍一番,討論半天。而且去的代表都是政府官員,他們大多都是漁民的朋友,那應該就不會是魚類的朋友了。所以要等到它通過的時候,已經回不來了,沒救了,所以這其實是一個風險很高的策略。

那第二個,政府都說沒關係啊,我們有參加國際漁業組織,我就是根據科學家算的資料談判漁權,推估我們應該可以抓多少量,然後大家分配一下,這個叫爭取配額。但是沒想到很多非法未報告未受規範的捕撈更多,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科學家告訴你不能抓這麼多,結果實際的狀況是都會超過配額的量。然後再加上非法的,你就可以想像這個資源到最後還是會面臨崩潰的命運。

[12:30]
看看台灣的歷史,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東港的黑鮪季,每年還是照辦。政治人物風風光光的開幕到最後,你沒有注意到沒有閉幕,沒有一年真的有閉幕,為什麼,因為越抓越少,漏氣嘛。我今天早上還在上網找今年的黑鮪季到底抓了幾條魚,找不到,不過我相信再多也多不了幾條。過去都是破萬尾的,現在一直都在一千尾以下,最低的時候五百尾都不到。為什麼去年、前年會多一點,好像數量又回來,又可以吃了。那是因為我們又發生廣大興事件和釣魚台事件,所以政府又去爭取、談判漁業捕魚權,所以漁民比較放心到這些跟經濟重疊的海域去抓魚,所以我認為是前兩年數量多一點的原因,但是今年情況如何我不知道。各位在看這條線就是這樣往下掉的。漁業署當然也開始說要有些限制,所以它也在推一些限漁的措施。上它的網站可以看到很多限制捕撈政策,其實都看起來不錯啊。但是我們限制捕撈以後,效果如何一定要監測,收集的這些數據要公開,讓大家知道有沒有恢復數量,但是數據到現在都沒有公開,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

那另外在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如果做的更積極、更到位一點的話就會有人跳出來說,你不能這麼做,因為這樣會影響很多人的生計。民意代表通常都會知道,漁民是有選票的,魚類是沒有選票的。當然政府不是沒推,還是有再推一些措施,這是我們應該肯定的地方。

在台灣到底有幾種魚類是不能抓的,大家知道現在只有三種。2008年第一種鯨鯊,一條都不能抓。去年通過的這兩種是隆頭鸚哥魚跟曲紋唇魚。曲紋唇魚就是龍王鯛,是隆頭魚科裡面最大的。隆頭鸚哥魚是鸚哥魚科裡面體型最大的。大家知道鯨鯊是鯊魚裡面體型最大的,也是所有魚類體型最大的,換言之任何一個科體型越大的種,越快絕種。我都可以把它寫成一個定律,為什麼?因為大家知道抓到一條很大的魚,馬上就可以賺很多錢。可是你沒有想到這麼大的魚通常是壽命比較長,成熟年齡比較晚,子代數目比較少,你要它恢復是很難的事情,這就是為什麼這些體型大的魚會最快絕種。

[15:00]
鮪魚同樣有很多,不是只有黑鮪魚阿,那為什麼黑鮪會被討論列入瀕危物種呢?很簡單,因為鯨科、鮪類裡面體型最大的種類就是黑鮪魚。

巨口鯊是二十世紀的三大名魚之一,現在全世界的紀錄,一半以上的巨口鯊都在台灣抓的。當然現在台灣規定巨口鯊、象鯊、鯨鯊抓到都要通報,都要記錄,所以有這個數字。

但是你回過頭想,台灣可以說是巨口鯊的故鄉,抓了那麼多,我們應該做甚麼事?應該把它列為保育類不要再抓了對不對,或者是趕快做一點國際的宣傳提升台灣的保育形象。但是我們學者建議歸建議,政府採不採納,我們實在也無能為力。在台灣要談限漁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我舉幾個例子,桃園觀新藻礁終於通過了,用野生動物保育法去劃的,不是用其他的法令。但其實藻礁不是動物,沒關係我們就說生態保育,把它劃起來。它劃的方式也以國際劃的方法,有核心區、有緩衝區、有永續利用區。但是你知道嗎?核心區理論上是應該完全禁漁的,可是我們為了讓保護區可以通過,你不得不去妥協,所以核心區裡面還是可允許用傳統方式捕魚。這個就是沒有辦法的事,在台灣的文化就是這樣,如果漁民不同意很多事情都很難做,這是我們的問題。

同樣白海豚保護區的公告現在吵得沸沸揚揚。從去年五月預告,理論上30天之內就要公告,拖到現在(2015年9月)都沒有公告。保育團體抗議說你到現在為什麼不趕快公告,公告才有執行力,才有法律的依據。但是因為誰反對、漁民反對,到現在沒有公告。

[17:30]
但是你要知道白海豚現在只有70幾頭,最近的資料發現它越來越少。可是如果真的要來講是誰的錯,要去怪誰,你們覺得怪誰?我覺得林務局很倒楣啊,因為白海豚是用野生動物保育法劃的,它的主管單位是林務局。那林務局看到海洋保育署要成立了,其實它內心還蠻高興的,以後業務可以推過去了,就不是它的事了。

那麼,我們抓魚是在跟中華白海豚競爭食物,所以對漁民來講他們不太喜歡中華白海豚,因為都吃魚嘛。但是話說回來了,我們人也是在搶中華白海豚的食物,當你把魚抓過頭了,食餌不足是有可能造成牠數量減少,當然牠自然的疾病老死、全球暖化、氣候變遷等,這些是永遠沒辦法去證實的。數量減少造成牠基因窄化的問題,牠的族群因為人類把牠的棲地碎裂分隔了以後,牠的基因會窄化。棲地碎裂各位知道我們的吳副總統講牠會不會轉彎,其實就是工業區,防波堤會不會阻擋牠的交流,造成機械的傷害、位置等等。噪音也是最近研究發現會有問題的。

汙染,各種不同形式的汙染。除了過度捕撈之外,棲地破壞是另外一個原因,劃海洋保護區就可以了,至少保護區之內就不能去破壞它。工業的開發,特別是在海岸地帶,我們自然海岸現在已經掉到40%幾,政府目前有一個自然海岸零損失的政策,這是非常好的,所以內政部營建署也得到了行政院的永續獎,我覺得是名至實歸。那麼現在我們的海岸管理法通過之後,我覺得海洋可以保得住了。我們的海岸看的見,海底大家看不見,通常就會忽略了海底棲地破壞的問題。拖網破壞海底生態非常嚴重,好像在砍伐的熱帶雨林一樣,掃過去以後整個生態系遭到完全破壞,但真正能夠撿起來利用、賣的水產品,不過2、30%,其他都是浪費掉了。

[20:00]
那麼各位沒有想到深海珊瑚的問題?本來要把珊瑚納入漁業禁釣,但是很遺憾沒禁釣牠就變成全面開放、但是政府的政策是會嚴加管理。但根據國外很多的例子告訴我們這樣的結果到最後還是資源崩潰。所以這個問題很簡單的想,政府原來要管理什麼?你們要抓可以,就在這5個地方抓,其他地方不准抓,抓到的量都要通報。可是有一些漁民會不守法,你是不是真的取締這是一件事。第二個台灣的漁民守法,大陸的漁民管你這一套,那就來亂抓了,尤其現在發現,深海珊瑚價值很高啊!所以這就是一個問題。

大陸出了一本書,書名叫做《珊瑚王國》,台灣靠這個賺錢,事實上是好的嗎?我們淺海珊瑚是保育類一顆都不能抓,深海珊瑚為什麼就可以呢?深海珊瑚生態系裡面到底有多少生物,我們到現在都搞不清楚,牠多久才會恢復,破壞了以後其實都還沒有研究。而且這是奢侈品並不是民生必需品,所以我們站在保育的立場還是不鼓勵大家去買這些東西。

汙染,汙染是另外一個問題,大家知道這些年來環保署對於污染還是有些作為。但是你不能說都沒有汙染了,很多工廠都偷排廢水,我們的很多監測、管制還是需要去努力的。很多對海洋生物傷害的因子是最近這些年來才發現的,包括噪音。過去都不會認為說船舶引起的聲音會有問題。震測科學家在做的爆破研究、國防部的聲納,我們政府能源發展政策的施工風機其實都可能因為噪音對海洋生物有所傷害,這個都已經有研究報告出來了。

[22:30]
垃圾廢棄物是另外一個問題,主要就是垃圾、廢棄物,特別是塑膠袋,還有優氧化的問題,這是我們主打的主題。全世界都在做淨灘,想要了解這些垃圾來自於哪裡,台灣的海岸的垃圾跟全世界比起來是名列前茅的,荒野保護協會也去做了淨灘,去分析所有垃圾的來源,發現排名第一是塑膠碎片,就是今天講的塑膠微粒microplastics,這是最近的報告告訴我們的,這是NO.1。

台灣有個NO.2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叫保麗龍的碎片,其他國家很少,但是台灣很多。各位知道有很多用在包裝材料,保麗龍打成碎片以後,真的很難去清理。

舉PH為例,科學家研究告訴我們白海豚在低於PH8.0、7.8牠不會出現的,所以海水酸化是未來全世界海洋生態系崩盤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遠比海洋暖化來的更嚴重。尤其是沿岸酸化的問題至少是外海十倍以上,當然是源自於河川汙染、工業排的廢水。台塑當時排的PH值很低,所以保育團體、環評的專家學者都建議他們要改善,後來他們的確去投資改善了,他們改善就是到PH7.6,如果排出去的水低於PH7.6它就加減綜合,真的就花了一點錢。但是再叫它改善它就不肯改了,為什麼呢?它說因為我符合國家甲類水質標準,我們國家甲類水質是多少呢?PH7.5到PH8.5,非常大的一個範圍,十幾年前定的。

到PH7.8很多海洋無脊椎動物受到影響,PH7.6魚類的成長內分泌開始受到影響,這個都是最近的報告,所以如果最近的報告告訴我們這件事的時候,你該不該去改變你的標準?應該要對不對?所以我們就開始建議要去做這件事,但是政府會不會願意去做,我不曉得,因為他一定會猶豫。只要他做這件事情,很多廠商就會跳腳,因為要投資去改善環境。所以我常常在想,中華白海豚其實牠的前景不太樂觀,因為他的保育區劃那麼長一條線,又是漁民的傳統漁業作業區域。

[25:00]
你沒辦法跟黑面琵鷺,跟台灣櫻花鉤吻鮭來做比較。因為黑面琵鷺有整個台江國家公園的人力物力去做這件事情,櫻花鉤吻鮭有整個雪霸國家公園的人力物力在做這件事情,中華白海豚呢?所以我個人是覺得還蠻悲觀的。

大家知道壓艙水帶來的外來入侵種,其實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但是台灣到現在沒有好好做研究,沒有一個單位要做,後來我們要求交通部要負責這件事情。貨櫃輪運輸的時候,在各地跑來跑去,如果說這個地方的海水裡面有海洋生物優生代,再到另外一個港口換水,就這樣全球跑來跑去大風吹,一旦牠的優生在這個環境裡面覺得合適,牠活下來了以後,我們就沒辦法了。岩斑魚、石首魚就是台灣遭受入侵種的現象,從美國進口的紅股魚在台灣西海岸,金門馬祖甚至於到韓國也都抓的到。氣候變遷引起水溫升高、海洋酸化,是全世界最關切的議題。因為太多二氧化碳溶解到水裡面分解,變成碳酸氫根離子之後,它會去競爭鈣,那很多有碳酸鈣的介殼的生物,如小蟲、浮游生物大到甲殼類,貝類乃至於珊瑚等等,就會受到影響。因為牠競爭不過碳酸氫根離子,牠已經形成的鈣介殼會溶解,所以這整個生態系要崩盤了,這是科學家非常關心的問題。七月份的《科學》雜誌最新報告,他們模擬的結果告訴我們,今天如果努力做減碳那水溫增加不會超過1.2度,然後PH值減少不會低於0.3,海平面上升會少於0.6公尺,那這些海洋生態系跟生物還有救。照現在的情況,business as usual、就是說你都不做改變,那麼你可以想像到時候的情況就是沒救了!

[27:30]
我7月份到巴黎去開會,叫「氣候變遷下我們共同的未來」,科學家檢視所有最新的研究,要在今年(2015年)的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在巴黎開會的時候,要去做很重大的決定,要有一個巴黎宣言,就是要我們全球海洋溫度控制在2℃以內,否則地球會面臨不可逆的災難。那麼要怎麼救?就必須要減緩、調適、保護、修復。其中海洋保護區,以生態系為基礎管理,復育劣化的生態系,是我們應該要努力的方向。所以其實把生態系保護好,尤其是海洋的濕地,它會去儲存很多的碳,它吸收碳的能力是遠遠超過熱帶雨林和陸地上的生命,很多很多倍。這都是有科學的數據告訴我們,所以他們說你只要把這些濕地保護好,就是所謂的藍碳,是解決氣候變遷對生物多樣性衝擊最佳解決方案。所以我們要劃保護區,因為保護區很簡單,就像你把錢存在銀行裡面當本金,你不要動你的老本,它跑出去的利息就可以永遠利用,這叫永續利用。全世界都在這樣推。日本人的口號是海是銀行,魚是存款會生利息。

國際上其實大家都在努力,要全球在2020年底前,至少保護17%的陸地和10%的海洋,並消除受威脅的物種所面臨的滅絕風險。去年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在這個月下旬也特別強調這個。聯合國大會又再討論要通過這個,這是我們大家要努力的目標。可是照過去的速度,可能要劃到2067年才能夠劃到10%,2048年海底已經沒魚了,你保護什麼?所以那時候我覺得這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但是我現在覺得有希望,為什麼?聯合國現在正討論海洋法公約的修改,以前的海洋法公約只是注重在汙染,但是他們現在要把過度捕撈列進去。公海是沒有一個國家有辦法去管理的,一定要靠國際法海洋法公約的修改,所以他們這個月開始要討論這件事,一旦通過了以後,我想台灣也會倒楣啊,我想台灣的70%的魚產量,是來自遠洋漁業。我7月份從巴黎拿回來全球海洋委員會整理的一本報告,題目叫做《如何振衰起弊拯救全球海洋的搖房》,造成海洋資源枯竭的原因,病因有這麼多,可是要怎麼去解救它?

[30:00]
公海是全世界很關心,一定要設法解決的問題。我們台灣現在有全球海洋保護區(Marine Protected Area, MPA)面積比的爭議,你跟它吵面積比例已經沒意義了,重要的是你有沒有真正在管理。所以我們的保護區保育常常有很多問題,沒有告示牌、邊界不明,跟原住民文化傳統文化衝突、缺乏調查監測、棲地改變、沒有有效管理。氣候好像還是紙上公約,我們的挑戰是應該努力派人多出去開會,要繼續劃設增加保護區的地點範圍等等。我們台灣每次開會都是只有一兩個人去,政府都不願意派代表出去,所以就不知道國際上走到哪裡。所以第一個我們政府應該要真的多編一點預算,好讓這些公務員、承辦員有機會去開會,了解國際未來的趨勢。我去開第三屆全球海洋保育區會的時候,一天討論一個主題,管理是不是有效、財務是不是健全、生態系代表性、社區的參與性如何保護公海,這都是全球生態關心的議題。

有一次我去參加會議,他們叫我講台灣海洋保護區的網絡,我心裡想台灣哪來的網絡?根本沒有啊,所以我就自己畫了一個上台應付一下。可是我是有依據的,台灣魚類的分布區南部邊,北部兩邊的魚類項不太一樣,那所以劃成保護區成為網絡就必須連在一起。所以萬一這個地方發生災變不見了,至少還有旁邊可以補充進來。那目前北部是根本沒有保育區,所以要保護這邊的生物,顯然北部的珊瑚礁是要優先被劃入的。我們最近替政府做國家生物多樣性指標監測跟報告系統,這簡稱叫「TaiBON」。所以在海洋保護區這一塊,我們會去修訂它的指標。

[32:30]
不看海洋保護區面積占多少百分比,而是要看完全禁漁區有多少面積,然後投入在這裡的規劃管理及研究的經費,還要去監測保護區裡的生物多樣性有沒有在恢復。我們現在的法規其實還不太健全,很多沒有社區參與的也沒有罰則,有些法律沒有執法單位等,這些都是我們還不夠健全的地方。

海洋保護區最重要的是管理。我們有時候明明陸地上的動植物都不能碰,海裡的野生動物大家就都覺得本來就可以吃,不認為牠是野生動物。本來釣魚是理所當然,但是你知道全世界很多國家釣魚都要證照、付稅的,台灣是不必要,這是一個問題。

然後,國家因為太多人釣魚它也管不到,所以它只好開罰。所以這都是我們的問題,執法要有魄力。科學家告訴我們保育需要成功真的還要好多條件。第一個沒有管理就變紙上公約。第二個,雖然有管理,但都還是在開放其他的漁具、漁法在作業,並不是完全禁漁。第三,一半的以上保護區面積很小,只像個足球場那麼大。第四,多半是最近才劃設的,保護區劃設的時間越短,保護到的種類可能越少。第五,MPA是否獨立或有網絡。這五個條件一定要超過三個以上,才有可能成功,所以這是《自然》雜誌這個月剛出的報告。

全世界都注意到這件事情,我們要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不是看海洋保護區,而是要看你完全禁漁的自然保留區有多少,這才是真正有用的。所以這邊重點提醒幾件事,全世界保護區的數目跟面積一直在增加沒有用,禁漁區到現在不到1%,所以禁漁區非常強調生物多樣保育區要有保留區,而不是所謂的海洋保護區,這個定義很鬆散。

台灣其實可以做一件事,南沙太平島在南海爭議裡面,有一個最大的太平島,我們跟日本有釣魚台的爭議,大家只想到要去談判去多抓魚,爭取漁權,但是大家都沒有想到說,如果把這個有爭議的地方劃成海洋和平公園多好。所以大陸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就講了一句話,他講得很好,他說有爭議的地方誰都不要去,讓魚過去,魚類感謝你。這意思就是魚類保護區裡面不准抓魚,魚多了以後,他游出去到各國自己的海域裡面去抓,不是很好嗎?

[35:00]
我覺得馬總統的和平倡議,雖然比起其他國家算是好的,但是我自己認為他只有70分,沒有8、90分,為什麼?因為他強調共同開發,但他沒有帶一句話,叫海洋保育。應該是保育要優先,所以新加坡的外長就會給他打臉,各國不會再自己宣稱有主權的海域給你共同開發對不對,你的地方你給我共同開發我很高興,我自己已經佔領的地方我幹嘛跟你共同開發?所以事實上這是不太可行的。

所以當然,海洋保育的宣導教育還是最重要的,從根做起,教育是百年樹人的事情。海洋保護區這件事,我們其實在1997年就開始推台灣海洋環境大會,那時候我在動物所當所長。2000年那年的主題就是「給海洋生物一個安全的家」。

十幾年下來我個人認為成效不太好,為什麼呢?業者反對,民意代表施壓,政府機關事權不統一,缺乏魄力、公權力,民眾保育觀念、守法觀念不足,人力物力不足,我們台灣的守法觀念是不太好的。所以你常常在報紙上看到這種廣告,不但是台灣的民眾,大陸觀光客來也不例外,大陸有可能比我們更差。我才從廈門回來,給一個大會演講,就在講台灣的海洋保護區的現況跟挑戰,我藉這個機會教育大陸的民眾,海洋保護區應該要怎麼樣。當然我剛剛講了,最後沒辦法怎麼辦,我們自己來努力,消費者自己來做,從餐桌上做起,不只有台灣做,20幾個國家都有他們的海鮮指引、指南,告訴我們什麼可以吃,什麼不能吃。所以我們很勇敢地也自己做了,因為政府大概不太敢去碰這種事情,沒關係,我們就自己做了一個,我今天有帶來送各位。

[37:30]
當然各位也可以上網去免費下載,手機版通通有,我們今年才出了第三版,做了一點修訂,以前是我們台灣海洋環境大會在做的。賈福相老師(1931-2011)我們非常感念他,因為他來台灣推動這件事情,所以我們就很多學者跟報紙、媒體一起合作,辦完一屆就出一本書。但是保證各位大概沒看過,大概也不會有人去買這種書,所以只好我們作者買了自己送人比較快一點,所以這是我們教育的三帖藥,研究、教育、立法,但是立法還要有效管理。

台灣的海洋有沒有救,我覺得有救,各位知道今年是非常令人振奮的一年,為什麼?環境教育法是在2011年就通過了,濕地保育法是通過了,海岸管理法在立法院躺了23年,終於也通過了,更令人高興的是海洋保育署跟國家海洋院會在海洋委員會下面,在一年之內要籌備成立。所以不是沒救了,還是有希望的。所以最後就是我們應該要大家一起來努力,支持海洋保護區,然後落實有效管理,給魚類一個安全的家,謝謝大家。 

主持人(鄭佾展):謝謝邵執行長精彩的介紹,接下來想跟執行長請教幾個問題,您在演講中有提到台灣甲級的甲類水質標準,應該予於修訂,那我們知道海洋的範圍很大,要修訂是什麼樣的意義?有沒有一些方式可以達成?
再來,您有提到說限漁政策,但是沒有特別跟我們介紹,比如說像是燃油補貼這樣子的海洋政策。那就這方面您有什麼樣的想法,可否跟大家一起分享?

[40:00]
邵廣昭:好,你提到兩個問題。
第一個海洋的酸鹼度、酸鹼值的標準,過去那樣訂是因為大家不了解海洋酸化的嚴重性,跟對生物的傷害有多大。但是科學一直在進步,當我們的科學已經告訴我們有這件事情的時候,當然要好好地來看看過去十幾年前訂的法規是不是合理,如果覺得不合理當然政府應該要積極去修訂。就像各位開車,以前哪有什麼95、92、98,但是為了改善空氣汙染,包括PM2.5,很多都是後來才發現有的。我們為了環境的品質,人類生活健康著想,是要跟著去改進的,尤其是資源永續的利用。

那麼你剛講到範圍的問題,因為事實上,你可以去看環保署在網站上的公告,他就是劃這個海域的範圍,一定是指近、沿海,海水的汙染多半是來自陸地上,所以離開岸邊越遠其實它的擴散能力比較好,所以必須要馬上監測海邊的,就是沿岸的,我們去設立很多的24小時連續即時的監測,包括自動監測水質、資料上線,學香港的。現在國外的標準是什麼呢?你去看包括歐盟,包括香港,規定事業廢棄物排出去廢水的酸鹼值,不能夠超過當地背景酸鹼值的正負0.2,意思就是那邊如果是PH8.2,你就不能低於PH8.0,如果那邊是PH8.0,你就不能低於PH7.8,這是很合理的現象。歐盟到今年開始法規修得更嚴了,排放出去的廢水不能對海洋生物多樣性有任何影響,先進國家走得很前面,台灣一定要急起直追。

[42:10]
你提到燃油補貼的問題,其實這是一個不當的補貼,全世界生物多樣性公約就明訂說,會破壞生物多樣性的不當補貼,是不是應該取消,或是開始慢慢減少。大家都知道補貼是不好的,是因為你就讓捕魚的成本一直維持很低,漁民就不太願意去轉業。但事實上,還是魚倒楣,因為魚是被抓的。但是不是說漁民不用照顧,因為他也是弱勢團體,但是政府可以把補貼的這些錢拿來輔導他轉業,或者是去補貼家計。但是一定要讓漁業的壓力要減少,當漁民魚抓得少時,價格就會上來,他不見得會吃虧。但是你不能讓魚很快地被抓完,這樣以後就沒有漁業了,謝謝。
主持人:謝謝邵執行長非常詳細而且精闢的介紹,那我希望這些有力的政策能夠被政府聽到,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