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投入氣象領域公共事務領域超過十年,為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夥伴關係(partnership)議題。現職為中華民國氣象學會國際處處長,同時在淡江大學休閒產業學系擔任講師。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小島國家因為海洋圍繞之故,是氣候變遷加劇、全球暖化海平面上升的極度脆弱地區。一個小島國家該如何加強其基礎建設,訓練人民對抗極端氣候帶來的挑戰?
不論新舊氣候公約中,面對氣候變遷,各國應截長補短,相互合作的精神一直被強調著。台灣邦交國中,許多都是小島國家,也是氣候變遷綱要公約會議中,經常論及的脆弱地區,我們可以如何與他們在氣候議題上合作呢?臺灣民間國際氣候調適的機會與挑戰為何?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在整個演講的系列裡頭,大家已經大概聽了很多有關於今年巴黎的討論,甚至整個氣候變遷的發展脈絡,但大部分都集中在講減碳、減排的部分,而就氣候變遷的影響來講,除了減碳,在UNFCCC整個的架構底下,事實上還有調適這一塊,也是相比前面幾位講者較少著墨的。那為什麼需要有調適呢?因為在整個氣候變遷的發展過程中,它的上升趨勢跟碳排放非常有關係。當它趨勢上升到一定程度的之後,會引起極端氣候的一些變化或者是一些不可逆的現象,造成對整個環境系統的影響,這種時候,我們就需要去做一些調適的動作。今天很高興我能夠跟大家來分享一下有關於一些調適的想法。大家可能有注意到我是今天所有的講者裡面穿得最花花綠綠的。事實上,這件衣服是從所羅門群島來的,叫Island-Shirt,是他們國家的傳統服飾。因此,可以看到他們的元首,包括總理,在出席正式的公共場合的時候,也會穿著Island-shirt,等一下如果有觀眾來看的話,可以看到上面是他們國家的地圖等。事實上,回到氣候變遷來講,對於整個太平洋島國的影響而言,亞洲開發銀行曾經做了一個非常詳細的研究報告,評估到2100年,整個太平洋島國將因為氣候變遷損失2.9%到15%的國內生產總值。關於這個數字,對比到我們現在整個政府在經濟的成長上面要保2、保3,甚至像很多已開發的工業國家,他們可能要保1,但是就氣候變遷的影響,它一下子會讓整個國家的經濟損失大到甚至15%的影響。

[02:42]
接著再講氣候變遷的部分,在未來50年,也就是在2050年前,大型的都市會受到相當大的災害衝擊。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底下,以台灣一個島國來講,要怎麼樣來為氣候變遷做預備?然而,對應到氣候變遷之前,必須要先知道要面對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舉例來講,以台灣現在主要的天氣現象,在春季2到3月會有春雨,接下來到5、6月會有梅雨,在7、8月有時候會有熱浪,然後會有颱風,一個非常極端的一個天氣現象。再來會有寒潮,再接下來像我們今年所遇到,就是從去年底到現在的乾季現象。為什麼要知道這些現象?因為在因應整個氣候變遷前,如果你的資訊能夠掌握的非常好,包括定點、定量及定時,就能夠提早知道這樣的現象發生的時間點,也能夠對它採取更好的因應,當然你付出的成本也相對更有效益。所以就台灣的天氣觀測系統來講,我們有針對高空的探空氣球,針對地面會有人工的觀測,包括雨量、氣溫、氣壓等觀測儀器,針對海面會有一些浮標的設置。事實上,這些都是我們對氣象的上游資訊掌握最重要的基礎。我常常跟所有的朋友分享,在氣象或氣候變遷的調適政策裡頭,資料就是王道。如果你沒有資料你根本就不用想到後面的對應之道,即使你有好的技術,你也沒有辦法去理解你可能面對到的風險到底有多大。

[05:15]
所以就現在中央氣象局對於全台灣的觀測點設置來講,一方面有他們自己所設置的人工觀測站、自動的氣象站等,另一方面有相對應由政府設立的即時雨量站,例如北市府、十河局。所以我們現在共有574個雨量測站,形成密集化的點分布,也是我們對於台灣基礎資訊的掌握,進而能夠在未來做科學化的預判、政策上的因應。除了這些觀測點之外,很多地方無法架設觀測點,所以就必須藉由遙測(Remote Sensing)這樣的工具。舉例來講,例如說像衛星、雷達,透過相對應的設置來提供整個週邊環境的資料。又或者說,台灣有4個雷達站,這4個雷達站,幫助我們對週邊颱風的預警能夠掌握到400公里,甚至200公里的環境資料,在推測颱風來襲的路徑上面能夠做更精確的判斷。在這樣子的資料基礎底下,將所有的資料變成一個一個小小的網格來儲存資料。再透過世界氣象組織,他具有GTS,能把所有的氣象的資料網格化,再透過資料的取得,將資料放入高速電腦進行分析,並設定一些參數,也就是未來的氣象條件的設定值,最後做出預先的判斷。所以就現在的全球氣象能力的發展來講,基本上是傾向數值預報的發展,就是透過高速電腦將原來蒐集到的資料,做一些分析之後,在以此做為判斷的基礎。

[07:44]
去藉由數值分析,進而推測天氣產生的變化,再將訊息傳遞給下游,下游才能夠有一些因應的做法。舉例來說,假設我們在未來的幾小時內,將面臨鋒面來襲,那我們會知道它的雨量變化,再將資料傳遞給下游的其他政府單位。例如說水土保持局可以拿它來做為土石流的預先判斷,所以會發布紅色警戒或黃色警戒;如果他發到紅色警戒的時候,下游必須要即時撤離。同時例如說,我們把這個資料傳給公路總局,那公路總局能做一些封橋、封路的判斷。所以,其實從3年前,當我國的中央氣象局跟公路總局開始做這樣一個系統上面的傳遞之後,公路總局開始有封橋、封路的決策系統;到目前為止有40%的封橋、封路判斷的確發生了潛在情勢,以致坍方發生,但是傷亡在3年來降為0。所以可以看出這樣的資訊判斷是很重要的,但是這樣的基礎就是我們需要有一個非常高速的電腦。以氣象局目前的高速電腦的運算能力來看,台灣擁有最新的演進運算電腦,在全世界500名排名裡頭,是綜合成績第14名,若以氣象領域的排名來看,我們是第2名。所以其實我常常跟大家談到,台灣在氣象或氣候變遷的科學能力非常強,我們有非常好的基礎能夠跟國外合作,我想這個也是希望大家能夠去極力做一些推廣的。

[10:06]
所以在剛剛提到的在這樣的基礎底下,我們過去的預報都是針對22縣市,可以做到48小時的預測,或是針對一週的預測。但以現在來看,我們已經進展到能做368個縣市鄉鎮的預報。當你進入到中央氣象局的網站的時候,可以針對所處的位置,如中正區、中山區、大安區或者信義區,知道在那個很小的小格區域裡頭,它接下來幾天可能的天氣現象,再去做準備,像是你要不要帶雨傘、你要不要穿比較厚的衣服等。
那我會想:當我們台灣自己有能力去做氣候預測或者是在一些極端天氣上面的因應的時候,那其它的太平洋島國呢?他們怎麼樣來面對?這個是我這幾年其實一直很關注的議題,所以我在去年也飛到了所羅門(Solomon Islands)跟吉里巴斯(Kiribati)。在所羅門航空的登機前,可以看到在地毯上面有一個welcome,右邊是吉里巴斯的首都,他是一個環礁,從空中俯瞰的時候,能夠看到小小得環礁坐落在海上,那就是他們的首都!事實上,在2014年,聯合國就關注到小島因應氣候變遷可能遭受到災難的問題,然後將去年2014年定為小島發展年,提醒全世界來重視氣候變遷對小島的衝擊。而我去年去所羅門的時候,特別關注當地的在四月發生的洪水現象,發生地點就在首都──荷尼阿拉(Honiara),大概幾百個民房被沖走。所以可以看到在圖片中央有一大塊的陸地變成土黃色,那原來都是房子,但被沖走形成裸露地表。因為他是我們邦交國,所以紅十字會非常快速的在即時提供了50箱的物資給所羅門大使館來做賑災之用。所以,其實從所羅門的狀態來看,基本上他們很難去做緊急災害的預防。

[12:41]
後來我也到了吉里巴斯,對於吉里巴斯,大概很多人都會關注在海平面上升的問題。所以在左邊這個圖,澳洲在那裡設置一個海平面監測,底下做了一個紅樹林,所以紅樹林不是只有台灣才有,他們的整個沿岸都種植了紅樹林,希望能夠去保護土壤的流失。再加上,因為吉里巴斯是一個環礁組成的國家,土地非常小,整個海平面最高的地方大概也只有3公尺,所以對他們來講海平面上升的確是造成國家重大的災難。所以在這樣的環境底下,吉里巴斯的人開始爭取自己的權利。有一個37歲的吉里巴斯男子到紐西蘭去申請氣候難民的庇護,但到目前為止被兩度拒絕。但是就這樣由33個環礁組成的國家而言,事實上他們的整體經濟條件非常缺乏,也面臨到整個生活、生計上面非常嚴重的問題。所以在2002年的時候正式第一次出現「氣候難民」的概念在聯合國的報告裡頭,現在澳洲已經開始在針對氣候難民做較完整的思考,而對台灣而言,我們有沒有可能來收容這樣的氣候難民,對他們提供一些較人道的援助?因為事實上這些國家很多也都是我們的邦交國。所以在這樣子的思考底下,針對今天的主題「氣候、行動跟創新」等氣候議題是需要行動的,而且這樣的行動需要創新的概念,所以我這邊提出來幾個想法:第一個,我們希望協助島國來建立一個氣候資訊的獲取能力,就像我剛剛一開始所提到的,當你沒有基礎的資訊獲取能力的時候,你很難做接下來的決策;第二個,他有獲取的能力之後,必須要能夠有獨自處理的能力,第三個要在政策作應用。

[15:01]
其實現在小島國家遇到很多問題。舉例來講,所羅門群島是一個現在在聯合國內被歸為最須關注的低度發展國家之一。也是整個南太平洋最大的島國,整個國家由999個島組成,面積加起來土地只有 台灣大。然而,當我們看到台灣有500多個雨量測站的時候,整個所羅門島只有5個,所以你可以看得到他們在資訊能力上的缺乏。再以他們當地人的例子佐證,例如說他要做疫情的防治,去噴藥,結果噴藥之後下了一場大雨,以致他前面噴的都沒有了,可是他也沒有第二個資源或者是經費再噴第二次藥。所以你可以看得到在這樣子的狀態底下,去年UNDP協助他們建設10個新的測站。那我們也有沒有機會來協助他?這是他們少數的測站設置圖。第二個是氣候資訊的處理能力,當我們已經用到高速電腦來處理我們台灣的氣象資訊的時候,就我去年訪索吉的過程而言,他們的所有資料都是手抄,很多的資料都沒有數位化,再這樣的狀態底下更遑論他後面能夠做很好的因應,而且他們目前的預報能力也只有12個小時,所以對後續的政策部分當然他要因應的能力也相對的缺乏。

[17:00]
第三個在應用上面這個是要跨領域的。氣象的決策資訊是一個上游概念,他必須要能夠應用到不同領域裡頭,舉例來講,以我國的氣候調適的部分他分8大領域,包括公共衛生、農業等應用領域。在這個部分可以看到吉里巴斯的個案,歐盟在那邊設了一個公共衛生的實驗室,協助他們做公共衛生相關的因應,這個部分也是我們未來可以協助他們的地方。
所以在這邊我也提出一個呼籲,我希望結合所有台灣各界力量,包括政府、NGO企業,我們希望能夠協助他們建置觀測設備,提升對氣象資料取得的能力。第二,取得觀測能力的建置之後,你要有能力來做資料的處理,我們提供專業的訓練。第三,增進他的應用能力,協助他們做調適的政策發展。
最後給大家看的這個是,我到吉里巴斯的第一天,去年的8月31日,地球的第一個日落,因為吉里巴斯是在換日線的上面,國家的地理位置剛好跨換日線跟赤道的四格方格,所以如果我們再不協助他,也許全世界的第一個日落就這樣看不到了。謝謝,我希望這一個活動to be continued,謝謝。

[18:30]
主持人:剛剛聽了您的分享,因為我們這個單元是氣候行動創新,剛剛各位有看到最後趙處長有提出,他的創新行動是募資、捐助觀測設備,然後培養他們的能力,就是說分析數據的能力,我非常敬佩,我想我們環品會應該可以來響應一下。
趙處長:謝謝。
主持人:我有一個問題,因為其實過去,我們的環境外交非常的艱辛,我猜你大概二十五歲對不對?從一個年輕人的角度你覺得我們這樣的一個環境外交的困境,你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回應?以及跟大家分享一下為什麼你還能充滿活力的在做這麼多的創新活動?
趙處長:事實上先回應董事長的問題,我的年齡已經far beyond二十五歲了,但我的心態永遠保持二十五歲。其實回到創新的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說,就像企業的創業一樣,你永遠要保持在創業的精神狀態,你的公司才不會老化,因為當你不斷的用同一個模式、同一個想法去經營你的企業的時候,你原來的經濟benefit,也就是效益會遞減,因為時代在改變。同樣的,回到我自己,我當初在開始從事氣候變遷相關領域工作的時候,我其實一直在關注環境的變化、環境的發展,你可以看到其實即使在UNFCCC的架構底下,他每一年的創意以及公約的主題其實也不斷的在往前走,所以其實就我自己的想法是,因為環境在變,所以我必須跟著變,因為我必須要跟著變,所以我要加倍的、更努力的,去掌握不管是身邊的所有的資訊,或者是因應的方案。你要有更新更新的想法,那個時候你才能夠跟得上這個時代的進步,這是我一直自以為期許的。所以其實我也期勉所有在座的朋友,因為不管是在環境這個議題上面或者是說氣候變遷的議題上面,其實要保持自己在永遠高度的一個新的這樣的一個想法,我永遠把自己當作我今天可能是第一天接觸到,我需要重新的去學習,不斷的學習。
主持人:非常棒、非常好,請大家用熱烈的掌聲來支持他的創新行動。
趙處長:謝謝。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