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準備,讓旅途快樂又安心-張益城

張益城
2016-01-26發佈
2,764人瀏覽

講者介紹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運輸計畫組張益城研究員擅於分析交通衝擊、環境影響評估、氣候變遷調適與運輸規劃,曾主辦國內首宗交通政策環評案(蘇花高)及擔任國家氣候變遷調適政策綱領-維生基礎設施領域主辦窗口,並曾當選交通部99年度模範公務人員。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交通運輸部門規模大且增長迅速,容易受到氣候和天氣因素的影響,風暴、季節氣候變化和其它危害效應,可顯著改變全球商品的生產、運送,也左右著無數個旅人、等待的親人的心。
研究員從自身旅遊經驗,與聽眾分享掌握人、車、路等氣象資訊,對於旅遊安全與品質的幫助。除了日常旅遊要注意天氣外,發生災害時更要精準及時掌握,做最好的準備和最壞的打算,因為人不一定勝天,更要讓大自然先行。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進入主題之前,請大家先回想一下是否有以下這樣的經驗:安排好久的一段旅程,再出發前夕發現颱風要來了;下大雨,被迫必須要更改我的行程,或者已經在旅途的路上,半路發現下大雨,或要走的路不通,要去的景點可能已經封閉,等等這種很掃興的事情。

未來氣候變遷,這樣的情況會越來越多。所以呢,今天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面對這樣的一個情況,該怎麼樣去做好相關的準備,讓整個旅途可以很快樂又安心的有一個美好的回憶。

先讓大家看一下幾張照片,這是我在三年前去日本京都看楓葉拍的照片,滿山遍谷的楓紅其實很漂亮。這些照片我差一點沒有拍到。因為我們在到達京都的第一天,發現原本要去的那一天會下大豪雨,於是同團的友人就臨時決定把行程做更改,把原來參觀室內的行程移到這一天去,所以很幸運的可以拍到這些漂亮的照片。

[2:11]
每位民眾在安排行程之前,大概會關心幾件事:第一個就是,可能會關心參與的人有哪些,可能是跟家人,可能是跟朋友,可能是跟同事,或是,自己的自助旅行。另外就是我會很關心這些景點的住宿、餐飲、甚至是氣象;那另外就是我會需要知道要搭乘什麼樣的交通工具,以及要怎麼樣去安排路線。簡單的來說,其實安排這樣的一段旅程,會牽涉到所謂的人、車、路跟資訊等四個面向。接下來我會從這幾個面向來跟大家分享,到底面對氣候變遷,該有什麼樣的觀念跟做法。

那大家都知道其實氣候變遷對人類的生活影響很大。國際旅遊預估未來每年會有4%到5%的成長率。但是實際上像世界自然基金會還有聯合國的報告也都指出,因為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帶來的這些氣溫上升,和極端氣候跟降雨型態的改變,或海平面的上升等等,其實會影響到一些地形地貌的景觀。另外像動植物的生態、食物鏈、生態環境等等,這些改變了後就會影響到人們對觀光旅遊目的地的選擇,甚至是運輸方式。

所以說在氣候變遷的情況下,其實可以把氣候當成是未來對運輸跟旅遊的一種重要資源。也就是說當觀光客,在選擇這些目的地或運輸方式的時候,氣候往往是影響決策的一個關鍵因素。那剛剛提到面對氣候變遷,到底我們該怎麼辦呢?我們會希望從交通人、車、路跟資訊這四個面向來看。

[4:37]
人的部分就是必須要先對氣候變遷有一個了解,然後要建立調適的概念。第二個就是,在規劃未來的旅遊,或者交通行程必須要預留一些彈性,因應未來可能的異常氣候變化。預留彈性才能確保旅程是很順暢、很快樂、很平安的。那當然在規畫整個行程的時候,還是要把生命安全列為最重要的觀點。那我想這是在人的部分必須要先注意到的一些觀念。

車的部分,大家都知道在整個旅途的過程中,可能留在運輸工具的時間會比留在景點的時間還要多,所以其實運輸工具的選擇,對我們而言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面對未來這些氣候變遷可能的衝擊,其實在選擇運具的時候,不管是私人的還是公共運具,都必須要確保這些運具狀況是良好的。那他可能會盡量避免暴露在外在環境的一個機會跟情況。如果說現在有一些先進的科技,不管是導航,或者是其他提供資訊的科技,都可以盡量運用在運具上面,來保證你在路上行進的安全,也提供最新的資訊。

路的方面,簡單的說,先決條件就是要先確認旅程行進的路徑是否安全,盡量避開一些危險的路段跟區域。另外很重要就是,有可能在行程當中,剛好遇到異常氣候,可能原來要走的路徑已經中斷,所以必須要注意到有沒有其他的替代路線、替代道路,甚至替代的運輸系統可以使用。這樣才能確保快樂的完成這趟旅程。

[7:13]
人、車、路,這三個面向,最重要的核心就是資訊。這些資訊包括最傳統的交通資訊,大家關心的景點資訊,還有現在很重要的氣象資訊,另外就是未來面對氣候變遷,可能還會需要多關心的就是災情的情報等等。那這些都必須可以很容易的掌握到正確、即時甚至是客製化的資訊。

如果人、車、路跟資訊方面都可以做到觀念的改變,或者是一些因應的做法,就可以確保旅途是很快樂,又安心的。觀念改變跟心態調整是最重要的,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要先認清氣候變遷不可迴避,然後也要學習跟氣候變遷共存。

交通界常常在講說,像公路總局做防災警示新的觀念就是,讓大自然先行。不要搶著跟大自然、不要存有人定勝天的觀念。另外就是面對氣候變遷必須要建立風險管理的觀念,做最好的準備但是做最壞的打算。剛剛提到掌握氣象資訊跟氣候變化的趨勢,可以確保整個旅途是快樂又安心的。簡單來講就是說必須要做到提前預警,防範未來,那另外就是快速反應,最後就是要趨吉避凶,危險的地方不要去。

進一步來講,以我個人的經驗,譬如說我喜歡去登高山或溯溪等等,在行程規劃跟調整方面,就必須注意到這個地點還是不是安全的,那我盡量避開這些危險,或者說避開公告的災害敏感地區等等。行經的路線也盡量選擇是安全可靠的路段,即使是在旅程當中面對突發其來的異常氣候也可以有一些彈性。譬如說原本可能是一些戶外踏青的活動,遇到氣候變遷可以把它調整為室內參觀的活動為主。季節方面盡量避開雨季,譬如說可能夏天現在天氣很熱,又是台灣的颱風季節,我就會盡量把行程盡量排在夏季的一開始,避開七月中旬到八月的颱風期間。

[10:27]
其實所謂的氣候變遷,這些特性都會改變,所以必須要隨時去注意這種季節性的災害變化。有一些地點,可能每天下午都會下起很大的雷陣雨,那種地區就盡量是安排在上午的時段。那也就是說未來面對這樣的行程規劃跟調整,應該盡量去蒐集完善的氣象、交通、觀光跟一些災害和防災的資訊。然後這樣子做行程規劃跟調整,你會更有把握也會更加安心。

實際上公部門在這四個資訊方面,這幾年來投入很多,我分享幾個應用程式APP。像交通資訊目前除了台鐵局、公路總局還有我們的高速公路局等等,已經有提供交通資訊的服務,我想很多人大概也都用過即時資訊。觀光局有一些景點的即時資訊。另外就是在防災服務這塊,其實包括水利署、水保局然後我們的防災科技中心等等都有提供。那最重要就是氣象資訊,氣象資訊在未來我們面對氣候變遷的時候是一個很重要的核心。

[12:10]
我推薦幾個認為還不錯的生活氣象APP。這個其實是氣象局開發出來的。各位都有手機,那也很方便,一旦下載了這個軟體,安裝了之後,可以設定並知道自己當時位置的即時氣象資訊,也可以透過預約氣象的功能,知道目的地的一些即時氣象資訊。它有特報的功能,比如說發生豪大雨的幾率、強風、甚至地震、颱風等等,都會隨時把資訊透過電子郵件的方式,送到你的手機,讓用戶接收到第一手的氣象資訊。好讓用戶在行程的安排上,做最好的調整跟規劃。

剛才提到的預約氣象,我覺得還滿好用的,未來各位在進行行程規劃或旅途安排的時候,也可以考慮使用。預約氣象的功能其實很簡單,這軟體是免費的,只要設定好目的地之後,比如說打算去爬玉山,所以設定塔塔加的遊客中心的位置,那它就會在我出發前的一個禮拜,每天發送最新氣象的電子報給我,讓我知道整個塔塔加遊客中心附近的氣象情況還有未來幾天的情況是怎麼樣。這個氣象資訊系統對我非常有用,透過電子郵件的方式發送到手機,這個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改變。

以往大家查資訊就是到氣象局的網站,可能到某官方網站,但是現在的觀念就是,針對民眾需求作客製化,把你的氣象資訊需求在第一個時間,透過電子郵件或是其他的方式傳送給你。

[14:35]
第二個我要推薦的就是公路總局主導的「安全台灣」APP。它其實有網站,更重要的是,會提供一些道路跟橋梁被阻斷的通訊,把阻斷或預防性封閉這類資訊,透過APP、手機來查詢,也方便用戶在行程路上做一些安排。所以也可以知道規劃行徑的路是通還是不通,是安全還是不安全的。這個APP,也包括可一些地震的資訊。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打開手機定位,它能夠提供使用者所在地周遭的災情事件。可能有土石流,或坡地災情等等。

最後一個就是google map,這個大家可能都有用過,那它強的就是會做交通行程規畫,現在也納入資訊的部分,可以根據用戶所在的時間、位置跟地點推薦最適合的景點。今天是好天氣,可能會推薦你踏青的景點,如果現在是下大雨,可能會推薦你室內參觀的景點。我想這幾個APP大概就是民眾隨手可得,也很容易利用的資源。

最後我想分享一下,其實交通部在未來整個交通預警機制方面,已經從以往傳統的交通預測、觀光預測等等,開始納入氣象的影響,因為我們發現氣象其實會對交通運輸產生行為的改變。我們也慢慢的在整體交通規劃納入一個新思維,就是把氣象對交通的影響納進來,希望未來能提供民眾第一手的交通預警資訊。

[16:51]
剛剛提到氣候變遷,其實會影響人、車、路。我們希望未來能有一個可以提供安全運輸的工作,還有在觀光方面可以從事的低碳觀光和彈性觀光。氣象的部分其實已經做很多,現在不僅限於及時化,更要要客製化,甚至是精緻型的提供民眾最需要的資訊。以上是我今天的一個報告,謝謝。

[17:30]
主持人(邱虹儒):非常謝謝張研究員的分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現在的時代資訊過量,我們要怎麼讓這些過量的資訊可以為我們所用,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問張研究員兩個問題。第一個,就是剛剛最後提到有關交通預警的機制,以台灣狀況我們要怎樣去發展這樣的機制?未來可能會遇到甚麼困難?還有就是它特別在哪個地方是有長處的?請張研究員多舉例一些。
第二個問題,就是注意到張研究員是在國家氣候變遷調適綱領底下擔任承辦窗口,中央氣象局是在交通部底下,所以一定是有組織協調跟整合的意義。再加上未來氣候變遷的政策方向可能從減量跑到調適去,我們如何讓社會去適應這樣的機制跟制度,以及這樣的天候狀況?您在承辦有關運輸跟旅遊這塊的業務時,有沒有遇到甚麼困難,尤其是產業界,願意去配合嗎?

[18:58]
張益城:從後面講起來好了。這幾年剛好工作的關係,有從事一些調適方面的業務,也剛好負責彙整所有基礎設施的窗口。那基礎設施其實在國家發展委員會的定義包括油、氣、水、電、交通跟通訊。彙整的過程當中,我發現比較大的困難就是目前各個主管機關還是從硬體的角度去構思調適計畫,強調硬體建設去應用未來。
以我們的觀點,覺得調適不是只有硬體,可能未來會更需要著重在管理層面的調適。尤其要改變一些高層長官的觀念我覺得更是難,因為每次跟他們談調適,他們就想到用硬碰硬的方式。預估淹水會淹多高,還是有長官的觀念是水淹多高,堤防就是要蓋多高。所以我是覺得在做彙整的時候,發現各單位提的計畫大多都停留在偏重硬體建設因應調適的階段。這個部份我也希望未來政府可以有一些觀念的改變,慢慢把軟體的概念放進來,我覺得這樣會更完整。

[20:27]
張益城: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交通預警機制的部分,這也是我們交通部一直在努力的。最近我們正在研究國五,連續假期,又遇到所謂的大雨,哇,那整個交通是一團亂。現在希望透過納入氣象資訊後,透過交通預警的機制,可以提前提供交通旅次規劃。比如說後天下午兩點到四點可能會很塞,而且會塞到甚麼程度,建議用路人可以提早上路,或者晚一點再上國道等等。那困難點就是我們怎麼把資訊提供到所有的用路人的手上,這是目前比較大的困難。
構思上是有了,那看到氣象局做預約氣象,我們也構思過說國道這樣封閉型的交通環境能不能推廣預約上路的行程。預約上路可以給他收費的優惠,跟大家分散交通車流,做到交通管制的調整。但是因為還牽涉到一些隱私權的問題等等,所以目前還在努力。不過我想未來也是可以學習把交通資訊,預警的資訊,透過第一手的科技傳到用路人的手上,這是我們目前努力的方向,謝謝。

主持人:非常謝謝張益城張研究員的分享,謝謝大家。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