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者介紹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良恭博士,兼任熱帶生態及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主任,合著書籍有《臺灣的蝙蝠》、《自然保護區域資源調查監測手冊》等書。曾經發表命名多種台灣哺乳動物新發現的種類,像是鹿野氏鼴鼠、台灣高山小黃鼠狼等,專長是動物學、野生動物生態學、保育生物學、動物分類學、自然資源保育、哺乳動物學。
1992年到1995年間在國立屏東科技大森林系專任教職,1995年起轉任職於東海大學,同時也是台灣蝙蝠學會成立發起人及台灣哺乳動物學會理事長。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林良恭教授以台灣獼猴為例,分享特有種保育與群眾利益產生衝突的看法。林教授認為,台灣獼猴已在台灣居住數十萬年,三十年前一度瀕臨絕種,但是近年來,復育有成、數量大增,甚至開始破壞農作物,究竟這樣的衝突該如何解決?
以驅趕、架設電網、不要餵食,是面對「猴害」的解決方案,但是,人們也應該站在動物角度思考,檢討山區開發是否過度接近獼猴的棲地;而動物危害防制需有整合經營管理的觀念,政府應該多邀集地方團體,一起持續行動才會更有效果。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台灣獼猴我想牠的出現時間,比我們早很多,雖然命名是在1862年,可是牠到台灣來,大概至少住過十萬年,所以比我們都還早。

最近,牠雖然是特有種,可是風評不太好,很多人對牠很有意見。這是我從2003年到2014年,看一些新聞媒體資料裡面,發現台灣獼猴在各個地方都曾經發生過與人的衝突,尤其是和農民,農作物的危害是非常的明顯,也是我們野生動物上報的頻率最高的動物,我們也做過調查,幾乎只要靠近山區的地方,都有發生過獼猴跟農民,甚至跟一般人的衝突。

「猴害」為什麼會發生呢?事實上有很多因素,有間接的有直接的,通常最多講的是,我們保育太好了,都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把猴子好像保育太多了,數量太多了;也有人認為說,我們應該檢討自己,因為我們與猴子自然棲地太靠近了,尤其是台灣農業一直往山上跑,跟猴子的衝突機會就越多;也有人說是現在我們對動物的保育意識比較高漲,尤其是對動物的關懷,已經拋開以前的觀點,以動物的觀點來看,我們的保育高漲猴子就越囂張。

另外還有提到,因為猴子的天敵,事實上過去是有雲豹,那雲豹已經絕滅了;好像從保育法裡面,從國家公園其他相關保護令的設立,我們對獵人的行為有控制,尤其是原住民的狩獵行為、狩獵文化也在改變,所以好像猴子沒有人能夠控制牠,變成是越來越大王。

[02:27]
這邊總結出來,其實在以前,大概1981年以前,很少看到猴子有危害的發生報導,可是為什麼這三十年來,最近幾乎常常每個月都會看到猴子危害的狀況產生?就我剛剛講過的,天敵真的是不見了,當然對猴子來講的話,就沒有人控制牠。另外就是我們所說的,猴子本身的棲地被干擾,牠只好找我們東西吃;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就是,我們發現猴子的食性也在改變,改變的原因有一部份是,我們餵牠,我們喜歡發揮愛心,就請猴子吃東西,猴子吃了東西以後,就不懼怕人。

通常野生動物跟人有一定的距離,那會怕人,可是因為你餵牠,或是你接近牠,牠慢慢不怕你,不怕你的時候,你餵牠是自然的,你不餵牠的話,牠就反過來要搶你的東西,所以整個的循環影響之下,猴子的數量就慢慢增加,當然猴害的發生就越來越明顯。

我們農民其實是很可愛,在政府還沒有做這個猴害危治之前,做了很多自力更生,譬如說他們會找鞭炮來嚇嚇猴子,甚至也有人用所謂網子把水果罩起來,讓猴子不要吃;也有人用所謂警告,就是所謂殺雞儆猴。

農民告訴我們說,這些東西都是一時的,沒有永久有效的,他們當然跟我感嘆,猴子真的是很聰明,跟我們人一樣,學習力很強,所以常常一下子又沒有效果了,所以這個就變成我們要思考農民的苦處。

[04:15]
現在的危害防制基本強調的是,整合性的防治。不是只有說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你必須要全部來看,全部來看是什麼?你不只是要看猴子的動物學,也要去了解整個的社會學。社會學包括什麼,包括農民本身對猴子的感受,或者是經濟的使用,因為要做猴害防治,你一定要有經濟的利益損失的計算,還有包括文化的意識,有些人對猴子是不願意殺牠的,或者是不願意騷擾牠的,種種加起來,才叫做整合性的防治。

這通常這有兩個原則,第一個就是猴子不要來,讓猴子不要來怎麼辦?牠還是喜歡吃點農作物,所以就要驅趕,驅趕一定要讓牠怕你,當然你說我們不要讓猴子怕我們,可是你不得不讓牠怕,因為牠如果不怕你的話,牠就會越來越囂張,所以你一定要讓牠懼怕。

然後,譬如今年的水果價值不好,如果就放在那邊,水果就變成猴子的食物,牠就有如進入超市裡,免費的使用,所以一定要進行環境整治。

另外就是趕猴,也一定要選對時間,像農民用鞭炮時,我發現,居然是朝九晚五去趕猴子,猴子是清晨活動嗎?是黃昏的時候活動嗎?你朝九晚五上班的時間,根本找不到猴子,所以要找對時間,然後鞭炮要打到猴子的身邊,你不能在天空打,猴子以為放煙火很漂亮,你要打到牠的身上,牠覺得緊張,才會離開,而且要聯合作戰。你A趕到B,B趕到C,那B一定抗議、C一定抗議,所以大家一起來。尤其是台灣很多山區農業都有產銷班,大家聯合起來,一起長期作戰。

這是第一個,「潑猴退散」我特別開出來的處方之一。

另外,也有人用狗去趕猴子,我們叫monkey-dog,這個要訓練,因為如果你以狗去趕猴子的時候,相對而言,要把狗常常要叫回來,要把牠帶回來。如果你讓狗在野外跟猴子在一起,我們發現,農民有用狗趕過,結果猴子跟狗變成好朋友,就沒有效果了,所以這個也還是要用方法。

[06:33]
第二個原則是,不要讓牠來。進不來就是說,我把我的農作地圍起來,然後讓猴子沒有辦法進來踩我的食物。現在這種進不來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發現就是電網,就是我做網子,然後上面通電,這個電其實電壓不是很強。可是對猴子而言,牠爬上去一觸電,就會跳走。

這種東西,基本上而言不是只有防治一隻猴子,它可以防治整群,因為農民常常跟我們講說,有時候猴子危害很囂張,一隻這邊咬一口、那邊咬一口,就不得了了,整群來更不得了,所以用電網其實是很好的優點,而且它也不會傷害猴子,因為猴子是被嚇跑的。

政府也發現,這個電網很好,也許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補助農民,設置電網。因為有人說,可不可以危害的話,政府就補償我農作物危害,這個其實很多問題。第一個,不好鑑定,到底是猴子吃還是你吃的?不知道,第二個,如果給農作物補償時,可能就會有一些自私的農民,自己種了水果然後不去維護,然後讓猴子咬,你要賠償我,所以我覺得政府現在用電網補貼,其實是大家一起來,這樣的話,猴子進不來就會很有效果。

另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通常猴子如果成熟大概五歲才開始生小孩,可是你餵食的時候,我想你餵牠一定是餵很好吃的東西。通常猴子三歲就已成熟,而且本來猴子是兩年生一次,結果你餵食牠營養好,所以健康,當然也有肥胖症,所以就造成牠每年生一次。

你可以想想看,在這樣的情形之下,兩年之下,如果有餵食跟沒餵食的話,增加三十隻,三倍的比例,猴群就擴大了,猴群擴大的話其實是最麻煩的。因為數量增加,按照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育法規定,你有危害,可以把牠殺掉或是該怎麼處裡;其實大家對猴子處裡,要把牠防除掉、移除掉,通常都心有不忍,因為覺得要殺猴子、要打猴子,大家都不太喜歡,所以餵食是很重要的問題,因為造成猴群數量增加。

猴群數量增加還有一個問題,猴群會分類,猴群不會一直增加,變成幾百隻,牠不會成為猴子大軍,大概到三十隻、五十隻,牠就會分家。我們知道猴子是母系社會,是媽媽當家的,所以這些雌性的獼猴就會帶出來,牠又成立另外一個族群,這些族群就會開始擴大牠的範圍,就影響到牠的危害地點,所以餵食其實是一個非常麻煩的問題。

[09:24]
我們現在怎麼做?全民一起來,因為我們覺得整合性的防治一定要靠全民,台灣的農村說老實話,有老化問題,很多農民年紀老了,對農作物地的維護沒那麼容易,所以我們一直鼓勵年輕人可以趁這機會返鄉,因為你的知識可以透過培育,然後,甚至是可以發展出里山的保育,甚至可以把家裡的農作物地種的更好。

所以最後,我要說很多人都認為獼猴危害很麻煩,因為都是保育類的關係,其實我們還是覺得獼猴應該是保育類,因為沒有任何的科學證據告訴我們說,獼猴就不用保育,然後好像就把牠打擊為一般類,一般類好像就可以獵殺,其實在我們的野生動物保育法裡面,以對動物的捕殺也是有一定的規範。

另外,猴子其實它的危害,就是那少數部份,台灣的獼猴雖然數量不是很清楚,初估大概有二十五萬隻到三十萬隻,會不會超過族群量?我們現在也不是很清楚。可是至少我們調查出來,危害的那些猴子,在山區邊邊的,大概一千隻到五千隻。你為這一千隻到五千隻,要把其他獼猴的保育等級降低,這個也說不過去。

而且甚至,我們做了很多所謂危害的防治的時候,大家常常覺得說,就要把牠趕盡殺絕,能夠把猴子拿掉,然後就天下太平了,其實不會。因為剛剛講過,我們的棲地已經靠近猴子的森林棲地,把這群猴子拿掉,其他動物還是會補進來,危害還是再繼續發生,所以真正的危害發生我們要檢討。

危害,動物本身不會危害人類,猴子天生不是要生下來跟人危害,牠是特有種不是要危害,危害是我們以人的角度產生出來的,所以我們要重新思考,該怎麼去跟猴子共存,這就是我們動物防治,所謂整合性防治的最主要精神,謝謝各位。

[11:32]
主持人(鄭佾展):謝謝林教授猴塞雷的演講,非常的有意思,我想大家應該很多都是第一次聽到有關於獼猴這麼深入的介紹,我想獼猴是個保育跟群眾利益衝突最明顯的一個例子。想聽您在進一步的跟我們介紹,在政策上面,如何把這兩者進行平衡;再來的話是您提到動物危害防治整合性的經營管理,可不可以請您就實務上的操作,有些概要的做法,或是一些例子,再跟我們說明一下,謝謝。

林良恭:危害怎麼跟保育兩者之間的balance,事實上跟很多的事情都一樣,開發跟保育怎麼樣做平衡? 危害當然就是,嚴格講起來是,動物本身是沒有罪的,平衡的時候,應該還是要站在動物本身的角度去思考生態學的問題,然後再從人的角度去思考,怎麼去約束我們自己。因為我覺得我們大概沒有辦法是無限的擴張,所以所謂兩個之間的平衡就是說,先檢討我們自己在山區的開發,或者是剛剛講過餵食行為,或者是我們很多的一些行為,是不是要做一個整合。再過來就是,從動物的角度來看,怎麼讓牠盡量能夠共存,這就是一個平衡。

這個平衡,說老實話,不太容易,因為我們都希望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一切,可是如果從動物危害的過去的處理過程,事實上要多樣的方式,多變的方式,這就是剛剛主持人問到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整合性的防治。

整合性的防治基本上就是不希望你只有一種方法就可以解決一切,必須要從這種方式,不管是從周邊、內部、從上從下,大家去思考。動物是比我們早進來台灣的物種,為什麼今天牠會淪落到,好像我看牠快要變成過街老鼠一樣,大家都對牠有意見,我們要去思考,為什麼今天大家會對牠有那麼多的意見,我們能夠透過各種方式來做處理。

[13:52]
我剛剛講過,不只是只有從動物學,你要從社會學、從政治學、從經濟學去思考。我們現在的落實方式就是,我們通常會去跟農民討論,讓他瞭解說危害是怎麼樣的產生,幫助農民協助他們,先自己整理,之後再看看猴子的移動方向。猴子總是有移動的方向,牠的出沒,牠的群體有多少隻。然後我們再來設計,讓猴子不要靠近你的農地。

另外,你的作物,當然我們常常跟農民講說,不然你就種猴子不喜歡吃的。你知道猴子不喜歡吃什麼嗎?辣椒,辣椒很便宜;猴子不喜歡吃檸檬,檸檬也很便宜,我們喜歡種蘋果、甜柿,猴子都很喜歡我也很喜歡,怎麼辦?因此,必須要跟農民說,在作物的過程中,要強調高經濟價物,就要付出一些,不是完全百分之百沒有辦法,都不要讓猴子吃;可能要損失一些,這個狀況損失,可以允許之下,所以有農民就會留一棵,讓猴子來吃。

以前猴子進去,每一顆都咬一口,現在網子外面留一棵給牠,那棵果實吃得乾乾淨淨的,然後猴子也滿足的走開了。牠吃飽了,當然電網關係,牠不會進來,所以這個都是,我們怎麼樣讓猴子的行為,跟防治能夠達成平衡。

當然真的是潑猴,真的是脫序猴會干擾到人,產生傷害的話,這個我們也有另外一種處理方式,要把它拿掉。因為脫序猴你不處理掉的話,台灣話就是教壞小孩子,這一隻如果脫序的話,過了不久全群都會脫序,一群二、三十隻都不怕人,那就很麻煩了,所以我們會針對那個群裡面如果脫序的,要把牠帶走,要把牠教訓一下,這個教訓就可能是另外一種動物學處理,大概報告到這裡。

主持人(鄭佾展):林教授剛才介紹的非常有意思,我想猴子或者是其他的物種保育,最重要是提醒我們,應該沒有一種方法可以適用於全體,就像剛才教授有提醒,潑猴可能佔全體不到百分之五的數量,再次謝謝林教授。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