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從臺灣土地消失的生物們-劉克竑

24:59
2017-05-14發佈
2,842人瀏覽

講者介紹

劉克竑,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1990),在校期間參與卑南遺址之發掘與標本整理。曾在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擔任專任助理,參與十三行遺址發掘與標本整理,並撰寫2本兒童讀物「瑄瑄學考古」和「台灣史前人」。1997年進入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擔任研究助理暨考古學門蒐藏經理,2014年任考古學門負責人至今。曾發掘過許多重要的考古遺址,如清水.中社遺址、營埔遺址、鹿寮遺址、大馬璘遺址、南勢坑遺址等、古笨港遺址等。長期負責考古遺址之發掘、標本整理、撰寫報告、策劃展覽、科教活動等工作。

顯示完整內容

影片介紹

地球經歷三十億年的進化與演化過程,孕育數以千萬種的生物,生物的形成與滅絕,本質上也是一個自然現象,但是由於人類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對動植物資源的獵捕濫用和棲地破壞,世界上動植物的種類正在快速減少。1973年,各國共同簽署了《華盛頓公約》(CITES),共同保護地球生物的多樣性,特別是針對瀕臨絕種的物種。
人類活動造成物種滅絕並非近代才有的現象。從考古的遺跡挖掘中,便可窺知只要有人類的聚落活動,必會對當時當地的生物物種造成影響。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動物學家多年參與該館發掘出土動物遺留的鑑定,近年於中南部數處遺址發現了在臺灣已經消失的狗獾(Meles meles Linnaeus)大量被獵捕的線索,確認狗獾是史前到歷史時期早期曾在臺灣西海岸平原區出現的動物,為臺灣的古代動物群增添新記錄,也成為台灣當前最早因人類獵捕而可能導致絕種的歷史發現。

顯示完整內容

文稿

那我在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做考古工作,那麼今天各位會遇到好幾位搞考古的,那我們搞考古的呢,這個挖到的東西啊,大部分大概可以分三大類,第一大類叫做遺物,什麼是遺物呢?簡單的講就是人做的東西,人製作的東西,那麼假如要這樣說的話,屋子裡你看到的東西,差不多都是人做的東西了,製作的東西,那石器啦、陶器啦、金屬器啦,或者是其他的東西,那考古學家常常就研究這個東西。
那第二個部分呢,就是生態遺留,生態遺留是什麼呢?就是自然,自然界生產的東西,比如說,動物啊!植物啊!或者這,這一類的東西,那麼生態遺留這些東西呢,我們常常會看到的,譬如說貝殼啦,獸骨啦。植物的話有種子啦、花粉啦、孢粉啦,或者是矽酸體,矽酸體是一些像禾本科植物裡面,他會留在裡面的一些很小很小的結晶。那個東西他不太會壞,可是我們看不見,有些考古學家可以利用篩洗土壤的方法,把他找出來,然後利用他來研究當時有什麼樣的農產品。那麼另外一些就是遺跡,比如說什麼,他不是像剛才講的遺物那樣子,可以拿起來或者帶走的東西,他,比如說一個灰坑啦,墓葬啦,或者是一個建築的結構啦,之類的東西,那你把它拿起來了,它就不再是那個原來那個樣子了,它就是壞掉了。大致上來講就是,考古學做三大類的這個東西。
[02:51]
那我們今天主要談談,這個簡單的講一下,我挖到的一些這個動物骨頭,還有這些動物骨頭代表他的是什麼動物?那麼其實研究這個,最好,最容易辨認的其實是貝殼,貝殼,那因為貝殼一方面是它保存的很好,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它這個,做貝殼研究的人其實也滿多的,他們已經做好很多的這個手冊啦,圖錄啦,或者是研究的人也很多,所以貝殼的話,就拿去給他看,他就一看,喔,這是什麼什麼什麼貝殼,那都很清楚。那動物骨頭的話,像哺乳類動物的骨頭,那麼就稍微難一點,得要,像,假如我以前在念臺大的時候,我們挖到動物骨頭就,拿到臺大動物系說,他們說沒有人認識,那為什麼沒有人認識?他們的老師全部都研究分子生物學的,他們沒有人看過比細胞更大的東西,那,所以,怎麼辦?那麼後來還好,後來我在科博館工作,那麼科博館裡面那個動物學家,他們都研究整隻的,而且不但是研究整隻的,而且每一塊骨頭都很清楚,當然他們還有,倉庫裡還有一大堆各式各樣動物的骨頭,所以,假如我挖到的話就去找他們,譬如說拜託幫我比對一下,那在獸骨是容易一些的。
那麼鳥就比獸難一點,不過也還可以,最糟糕是魚,魚的骨頭。這個台灣其實有很多魚類專家,沒有一個魚骨頭專家,那個拿著一根魚骨頭,說這是什麼魚?哈,他說,呲,他不知道!這個,這個非常非常的難,那麼這個魚很難,好,那我們看一下喔,那麼在,我現在要,考古學家不常挖到動物骨頭,為什麼?至少說台灣不容易挖到,因為大部份的考古遺址,這個骨頭都爛掉了,埋在那裡就爛掉了,爛到一點都不剩,渣渣都不剩。
[5:55]
那麼,可是在有一些遺址喔,比較靠海邊一點,尤其是跟貝殼埋在一起的,這個考古遺址裡面,動物骨頭就會保存的很好,那我,其實我挖了好幾十個,好幾百個考古遺址,那麼,真正挖到很多動物骨頭的,也不過就三個而已,那麼三個,這其中一個我現在,這是鹿寮遺址,他在沙鹿,沙鹿以前是一個,這個平埔族的舊社,就是沙鹿社,拍瀑拉族的沙鹿社,那這個鹿寮遺址不是沙鹿社的大社,他應該是小社,那麼我們在那邊挖到,其實挖的範圍並不太大,就挖到好多好多的東西喔。那麼下次有機會跟各位介紹,我們挖到什麼東西,那麼我可以在這裡面挖到很多貝殼,貝殼裡面有包括很多的骨頭,還有其他的東西,那麼我們就這樣挖的。
[07:13]
那後來我們,後來因為發現了珠子,玻璃珠子,所以我們就用篩的,洗的,拿這個沙網啊,紗窗網,然後沖水,洗洗洗,那麼洗了以後,後來收穫就很好,就裡面所有的東西都出來了,貝殼歸貝殼,陶片歸陶片,還有一大堆的骨頭,那麼這一大堆骨頭,就後來就拿回來做研究。那麼另外一個離這個鹿寮不遠的地方,是南勢坑,這也是一個小社,他在沙鹿社跟那個水裡社的中間,他這個地方很有意思,他有很大量的,很多很多的坑,大坑,每一個坑大概直徑兩公尺左右,深大概也差不多,那麼這麼大坑做什麼呢?
他,就我們的研究,他一開始的時候是做那個,燒陶器的,恩,燒陶器的,那你可以看到這個土裡面有燒很多很多陶器,也有一些會成功,也有些會失敗,那些後來那個失敗的留在裡頭,那燒完陶器以後,這個留這麼大的坑幹嘛呢?就,當垃圾坑,往裡頭丟垃圾,那所以丟了垃圾以後,丟了很多貝殼進去,丟了很多獸骨進去,都埋在一起,你可以看到旁邊那一張就是這個樣子。那後來呢,裡面有很多很多的動物骨頭,那,呲,這有很奇怪的問題,他把一大堆的那個鹿啊、羌啊,什麼的骨頭,尤其是下巴,常常一大堆丟在那裡,那就,所以我們在這裡挖到好多好多的骨頭。
那這個地方,這個地方到底是什麼樣的地方啊?這個地方是這樣,他的東邊是大肚山,西邊是一個小小的海岸平原,然後再西邊就是臺灣海峽,很近,那麼這個大肚山上呢,在三百年前的時候,那個裨海紀遊,郁永河,他就經過這個牛罵社的時候,就寫了。
[09:50]
那時候是1697年,他寫說,這個地方他去爬山,這個像原始森林一樣的,這個很難走,這個裡面有很多猴子在那邊跳來跳去,還有大的蛇在那邊,那我們現在去看看這個,頂多這有一點,那個相思樹,那所以也就是這個是次生林,當年的那個原始森林早就砍光光了。那在這個地方,在那個時代,這個大肚山上是原始森林,然後在那個旁邊呢,是有一塊小的海岸平原,然後再旁邊是有海,這個地方自然資源豐富的不得了。那我們現在,剛才講的那個,我們挖的那個,鹿寮跟南勢坑,都是很晚的遺址,非常晚,大概只有距離現在大概四百到八百年,那很近,那也就是說,他剛剛好就是平埔族的,早一點點也就是平埔族。
那麼另外還有一個遺址是魚寮遺址,魚寮在嘉義太保,這個地方呢,距離現在的時間大概兩千年,他在那個台糖的那個,甘蔗田裡面。那麼當年是因為要蓋,蓋了那個嘉義的那個高鐵站,他做一個那個,做一條路,溝通那個,這個嘉義市到高鐵之間,然後呢,所以就經過這個旁邊,所以就挖,遇到這個考古遺址,那麼這個是在日本時候就挖到了,後來就看到了,後來不見了,因為藏在那個甘蔗的下面,後來又找到,挖了以後裡面很多東西。好,那我們就把他這個,很多,很多這個,這個,除了把他撿起來以外,挖到了以後,還把他那個算是土,放在那個紗窗網裡去洗,洗洗洗洗洗,然後洗了以後就出了很多東西。
[12:32]
好,那我們科博館剛才講的是有一個,有那個動物學組是可以幫我忙,看那個動物骨頭,那所以呢,這個,有一位,尤其有一位叫做陳彥君女士的研究人員,她特別有興趣,那麼我跟她合作了很多。她認得很多東西,那麼就稍微看看我們挖到什麼?那比如說這豬,豬,這個豬,有豬的下巴,豬很容易認,豬跟人一樣都是雜食動物,雜食動物的特徵是那個牙,它是圓的,臼齒是圓形的,那所以豬的臼齒跟人的滿像的,那就圓圓的。那麼,各位假如下次看到的話,就,就知道這是豬,跟鹿一看就知道不一樣。那還有一個大的獠牙,那個非常大,牠從那個長出來以後一直到裡面,所以是半圓形的,那這個,這邊有一個小豬,小,很小很小的豬,牠大概只有幾個月大的小豬,這小豬也被吃掉了。那麼很多很多很這個,在遺址裡面,其實豬的骨頭是有的,可是不算太多,就是有相當數量,他們吃豬並不是吃太多的豬,那麼這個就是豬。其實真的講,這個台灣的野豬,或者說這個野豬啊,牠其實跟家豬其實是同種,同種,牠只是家豬是把野豬養一養,用育種的方法養啊養,然後牠的體型就改變了,鼻子就縮短了,然後,啊,上,就是本來野豬的那個,假如你把牠從中間切一半的話,前半身大概是七,後半身大概是三,七比三左右這樣的一個比例,可是現在家豬的話,牠已經養養養,假如從中間切一半的話,大概是五跟五的比例,甚至後半還更大一點,所以牠的體型,形狀是變了,那可是實際上牠們還是同種的生物,同種的生物就是,假如雜交的話還可以生後代的,所以牠是同種。
[15:12]
那麼那家豬為什麼沒有這個這個牙呢?為什麼呢?因為牠小小豬的時候就,他們就把牠給剪了,所以牠長不出來,這個,這個豬,現在台灣山裡頭還有不少豬啦,他這個在諸羅縣志裡也有講喔,這個長的像家豬,可是肚子比較小,腳比較長,然後牙,牙很利,像一個鐮刀一樣。
那麼,我們現在台灣普通來講,這個鹿啊,有三種鹿,一種是最大的,叫做水鹿,一種是比較小一點的,叫梅花鹿,然後還有一種最小的要做山羌,就是一般來講三種鹿。那麼,水鹿啊,我不大挖的到,因為水鹿一般住在山上,那麼所以不大挖的到,也許有,不太清楚,梅花鹿非常多,多得不得了,那是就是我們剛才講的那幾個遺址裡面,大概百分之八十以上的骨頭都是鹿,梅花鹿的骨頭。那麼梅花鹿也常常有角啊,有時候,甚至有的時候會挖到很長的整支的角。那各位看到那個,右邊的那個那個圖啊,那個圖我每次問那個,去國小或者是去哪裡演講的時候,問說,小朋友那是什麼東西啊?鴨子腳!其實是梅花鹿的臼齒,看了這個你就知道,跟豬的牙齒是長的完全不一樣,豬的牙是圓的,但是梅花鹿的牙是這樣子,或者是鹿類的牙齒都是尖尖的,很利的。那麼還有各式各樣的骨頭。
[17:29]
那麼,這個就是梅花鹿,這個梅花鹿啊,你可以看到,在這個番社采風圖,這個裡面就是,畫的就是他們當時平埔族在捕獵梅花鹿的情況,他們還帶了狗啊,用的標槍跟弓箭,去抓那個梅花鹿,梅花鹿本來在台灣是多的不得了的動物喔,非常非常的多,那麼,後來,從荷蘭人開始,就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了。然後後來呢,就到了1969年以後,台灣就,1969年,台灣就沒有任何一隻野生的梅花鹿了,全部的梅花鹿都是被人關起來養的,不過數量現在還不少就是了。
[18:31]
那麼另外一種是小小隻的叫做山羌,山羌這個,牠的那個就大概像個狗那麼大吧?牠的頭上有兩個角,那個角的話,他像個套子一樣,就假如各位看到,有機會拿到的話,那個角是可以這個拔下來的,他裡面有一個骨頭,骨頭的柄,然後外頭有一個套子,可以脫下來這樣子的一個角,這鹿的角,梅花鹿的角就不是的,牠是實心的角,那這個山羌的話,他會吼叫,會吼叫,然後呢,你就把牠,牠晚上夜裡頭,你會聽到牠在叫,這個現在住在山區喔,森林裡面,山羌,這是很小隻的。可是問題是,這個是鄭重宣布,這個,我們跟陳彥君發現了一種叫做獐的新種的生物,那個,這個以前在台灣任何的動物學家都沒有看到過,獐,這個獐是什麼東西呢?我開始的時候是發現了這個,有這個大大的這個犬齒喔,這個犬齒,這麼大!很長很長的犬齒,這個大根的犬齒,你認為會是什麼東西?嘶,這看起來像是肉食動物,這麼大根的,可是台灣肉食動物裡面,那麼大的,你說是熊還是豹啊?還是什麼的?不像,他比較薄,可是很大根。那後來呢,在台灣任何的生物裡面比對都沒有,最後呢,陳彥君跑到北京去,北京去他們那個博物館裡頭的收藏庫裡邊去看,然後他就看到,那個獐,牠那個,各位可以看到這個,這個,你可以看到他這個牙這麼長!喔,這是一種鹿喔!他,其實諸羅縣志裡頭有寫,他似鹿而小,無角善跳,他這個東西很奇怪,他沒有角,可是有很長的獠牙,阿,各位應該沒有看過這個圖吧?他長得怪怪的喔,就是,鹿然後長了兩根像吸血鬼那樣長的牙,這個東西,各位以前,不會常常想一個,講一個成語叫做獐頭鼠目,就是這個樣子,這個東西其實以前在中國很多,那台灣其實應該也滿多的,那,然後呢,這個後來就絕種。
[21:59]
那麼這個是狗獾,這個東西是,最初我在那個鹿寮,鹿寮遺址挖到這一塊,跟這一塊喔,這什麼東西啊?這個,有長長的這個這個犬齒,這個看起來是食肉目的動物是不會錯的,拿給陳彥君看,台灣有十種食肉目的動物,一種一種對過去,沒有一種,沒有一種符合的,那怎麼辦呢?後來呢,又挖到,在魚寮也挖到了,在後來又在南勢坑也挖到了,到處都挖到,後來,台灣其他的考古學家看到,聽到我挖到,他們也挖到了,這什麼東西呢?後來在北京請一個那個齊教授確認,這個東西叫作狗獾,狗獾,狗獾長什麼樣子呢?長這個樣子,牠,獾,牠其實這種動物其實以前很多啊,牠從中國一直到英國,整個歐亞大陸通通都有,那麼有一本童書叫做《柳林風聲》,那裡面有一個角色就是這種東西,叫做獾,那可是呢,這個後來在台灣大概兩百、兩百年前吧?大概?就滅絕了。
[23:37]
台灣,好,我們最後講一個結論好了,這台灣有,原來有非常非常多各式各樣的動物喔,那可是這些動物呢,這個很多很多都已經,已經滅絕了,有些呢,雖然沒有滅絕,數量也非常非常少了,這個,那麼這些已經滅絕動物呢,我們可以在考古遺址裡發現,發現他們的骨頭,然後拿來研究,喔,原來台灣以前也有這種生物,我們就知道說,我們對這個,人啊,在最近的幾百年來,對這個環境破壞的到底有多嚴重?對這些動物到底有多不友善,那麼所以造成他們這個滅絕,而且這個事情目前還在繼續發生中,好,就這樣,謝謝各位。

顯示完整內容

相關節目

目前暫無訊息...